论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

来源 :北方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qjingli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表明我国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并已成为妨碍社会公平实现的重大障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的弱势群体问题,构筑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尤其是法律保护机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法律对弱势群体的特别保护,是出于一种对弱势群体的人道主义关怀。弱势群体之所以要得到社会的特殊保护,是因为他们相对于其他群体而处于一种弱势的相对不对等状态。在这种不对等状态中,弱势群体往往受到不公平对待而导致自身权益被不合理侵害。因此,政府和社会应当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保护,即“国家要对国民最低限度的像人那样的生活实施保障”。从法律自身的角度来看,保护弱势群体的本质,就是体现宪法和法律的公平和平等原则,也是对法律的正义本质的具体实行。正义包括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形式正义的典型表述,但我们必须看到社会中每个人的天赋、能力、性格等造成的综合能力是有差别的,仅有形式上的平等,可能会造成结果上的极不平等,这不是有理性的人类所应追求发展的目的。因此,要求我们在形式平等的基础之上,对弱势群体实行有差别的倾斜保护,以矫正形式正义的不足,体现法律对实质正义的追求。总之,完善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体系,对我国人权状况的改善、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法治国家的建设等均具有基础性作用。本文采用价值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及规范分析方法对弱势群体进行研究。在对社会弱势群体基本分析后,再阐述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法理基础,以及如何对我国社会弱势群体进行立法保护和司法保护。以期为弱势群体这一问题提供一些相关的法律分析及立法、司法保护的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所有制成分复杂、分配形式多样化,加之生产效率的提高,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农民的物质利益观念进一步强化。农民的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一
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处理人际关系的处世哲学,通过与国家特性相融合,形成处理国家与民众关系的政治哲学,又在国际交往中形成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外交哲学。外交哲学研究外交
2001年4月11日,阿图尔·考夫曼(Arthur Kaufmann)逝世于德国慕尼黑,享年78岁。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诺伊曼(Ulfrid Neumann)教授在追悼考夫曼的纪念文中如此写道:“国际法哲学失去
新公司法针对原公司法的缺陷,扩大了出资标的的范围,在列举部分法定出资标的的基础上,规定了作为股东出资的非货币财产所应具备的条件,符合这些条件的非货币财产都可以作为股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主体对融资的需求加大,同时对融资担保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融资主体多为企业,如何在融资担保的同时保持企业的正常经营成为债务人追求的目标。发端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