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表明我国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并已成为妨碍社会公平实现的重大障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的弱势群体问题,构筑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尤其是法律保护机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法律对弱势群体的特别保护,是出于一种对弱势群体的人道主义关怀。弱势群体之所以要得到社会的特殊保护,是因为他们相对于其他群体而处于一种弱势的相对不对等状态。在这种不对等状态中,弱势群体往往受到不公平对待而导致自身权益被不合理侵害。因此,政府和社会应当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保护,即“国家要对国民最低限度的像人那样的生活实施保障”。从法律自身的角度来看,保护弱势群体的本质,就是体现宪法和法律的公平和平等原则,也是对法律的正义本质的具体实行。正义包括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形式正义的典型表述,但我们必须看到社会中每个人的天赋、能力、性格等造成的综合能力是有差别的,仅有形式上的平等,可能会造成结果上的极不平等,这不是有理性的人类所应追求发展的目的。因此,要求我们在形式平等的基础之上,对弱势群体实行有差别的倾斜保护,以矫正形式正义的不足,体现法律对实质正义的追求。总之,完善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体系,对我国人权状况的改善、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法治国家的建设等均具有基础性作用。本文采用价值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及规范分析方法对弱势群体进行研究。在对社会弱势群体基本分析后,再阐述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法理基础,以及如何对我国社会弱势群体进行立法保护和司法保护。以期为弱势群体这一问题提供一些相关的法律分析及立法、司法保护的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