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掀起了一个研究金融与经济发展问题的热潮,其中关于发展中国家金融问题的研究非常突出。金融业的发展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众多可供选择的投资工具及其流通市场,使品种和收益率多样化,有助于实现资本的积聚与集中,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能够集中和调动国内外资源,提高社会的投资水平,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使社会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提高人们对金融的需求,这些需求成为社会金融发展的原动力。经济发展形成的大企业集团要求与其融资需求相匹配的现代金融机构为其提供金融服务。这就要求金融机构的融资规模大、效率高、融资手段多样化以及抗风险能力强,从而直接推动金融的发展。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此外,经济全球化需要金融的相应发展作为支撑,但是,我国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发展一直为金融抑制所束缚,从而使我国银行业的资源配置功能发生严重扭曲,已成为整个金融业发展的瓶颈。 在我国,银行作为企业,既有企业的一般性,但又有其特殊性,银行业在各国的发展路径既有共同性,又有个别性。因此,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以惩前毖后,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论文的大致内容如下:前言部分简述本课题提出的形势背景、研究的必要性与意义;第一章,金融发展理论概述;第二章,金融抑制与我国银行业;第三章,金融约束与我国银行业;第四章,我国金融约束的具体规划与金融约束理论;最后,结论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 我国金融约束系的构建大致可以概括为:首先,确定银行业的发展战略、路径依赖等;其次,加强金融环境的建设,推行利率市场化;再次,在地域上以“一行三制”为主线,确定适应不同地区情况的发展模式;第四,以主办银行制、金融创新、资产证券化以及债务重组等为手段化解存量优化增量;最后,在产权上实行股份制与民营银行;辅以相关政策法规的建立健全,全面推行金融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