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师在英语专业课堂上语码转换的实证研究——以江西九江学院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741507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码转换通常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变体”。当教师在目标语交际遇到困难时,它作为一种应对策略而被教师普遍使用。然而就是否应该在教授、学习目标语的课堂上进行语码转换长久以来在国外学术界存在着争论。支持纯目标语教学的学者们认为课堂上的语码转换会对二语习得造成阻碍,而赞成课堂语码转换的学者们则认为适时、适量的语码转换会促进外语教学。   虽然国内对语码转换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关于语码转换的研究论文也仅为二十余篇,但近十年来,外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这-复杂的语言现象,已经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而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流派:第一种流派关注语码转换在国内外的研究脉络;第二种流派是对语码转换的模式和特性进行研究,例如Yu(2004);第三种流派是在外语教学情境中对语码转换进行实践和应用性研究,例如Chen(2004)、Gao&Dai(2007)。此外Yang(2002)在语码转换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探讨了语码转换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虽然国内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目前基于问卷调查的定性研究较多,而基于课堂真实语料的实证性研究尚存在不足。鉴于此,本论文拟就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课堂中的教师语码转换现象为其研究对象,旨在了解英语专业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的现状、探究教师实施语码转换的潜在动机以及语码转换对二语教学以及二语习得的影响。   本论文对课堂语码转换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主要以课堂观察、录音为主要手段,并辅助以教师的访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录音后,将对所收集的语料进行分析,主要用于了解英语专业课堂上教师语码转换的现状、特点、教师语码转换对学生二语习得的影响,以及影响教师语码转换的因素等问题。问卷调查主要用于考察学生对教师语码转换的态度及评价、学生对教师语码转换环节的期待、以及语码转换对学生二语习得所起的作用。教师访谈内容包括个人情况介绍、教师语码转换的潜在动机、教师对语码转换的看法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语码转换。   本论文研究的理论框架是基于Jef 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论以及于国栋提出的语码转换的语言顺应模式。通过采用以上研究方法围绕相关问题对语料进行分析,来探究语码转换的语用顺应性。研究发现,教师之所以要进行语码转换是为了实现语言现实的顺应、社会规约的顺应、教师心理动机的顺应、以及学生语言能力的顺应。   基于以上结果和发现可以看出在保证对学生目标语最大量输入的前提下,教师在解释语言点、翻译句子、维持课堂纪律、强调重点难点、组织课堂活动的情况下适时适量地使用母语,不但可以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可以缓解学生紧张情绪,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是美国当代文坛的新秀。他凭借自己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一举成名,该作品曾占据美国畅销书排行榜长达80周之久。胡赛尼的第二部小说《灿烂
《达罗卫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主义作品,本文以伍尔夫所倡导的女性主义理论为指导探究《达罗卫夫人》这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女性主义因素的内容。   本
翻译中的主体概念源自于哲学,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代表了主体性哲学的开始。但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主体性哲学将主体与其他客体割裂开来,更关注主体与客体之间二元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