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服饰文化中的历史记忆——以云南省绿春县“窝拖布玛”为例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lei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哈尼族历史研究仅明确其氐羌族源,对迁徙时间、路线未有清晰考证。哈尼人口述史叙述了先民自遥远北方“虎尼虎那”开始,经“什虽湖”、“惹罗普楚”、“诺玛阿美”一路向南,到达洱海边的“色厄作娘”,辗转滇池边的“谷哈密查”,最后退居红河两岸的漫长历史。由于时空跨度大,加之指涉时间、地名、族群名与实际地理、汉文史籍难以对接,其中重要的历史信息不为学者所关注。 古歌、家谱以及仪式是哈尼人男性社会记录和保存历史记忆的主要方式。此外,哈尼人的历史记忆还保存在哪里?哈尼族传统民族服饰是哈尼女性创造、使用并传承至今的民俗文化。如何透过服饰的物质层面,解读其文化内涵,进而探索巧妙隐藏其中的历史信息,使民族服饰研究成为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论据和突破口? 论文将本体“服饰”置于主体“人”的生活、文化、历史之中进行民俗整体研究。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化主体日常生活、节日祭祀、人生礼仪中服饰的立体研究,指出具有护佑神性、实现入神沟通的传统服饰核心要素实质是哈尼先民历史的重要承载物。所谓“神性”就是传统性,所谓“神”就是祖先。服饰文化中的历史记忆正是基于这种“神化”的传统和信仰传承至今。 论文借助民族口述史、汉文史籍、考古资料及语言分析,通过对哈尼族服饰中“服黑饰红”、“棉纺”、“饰贝”、“饰竹”、“饰鱼”等核心传统要素的多重考证,对哈尼人迁徙口述史中指涉的古代历史时期、地名以及族群互动提出了较为清晰的论述。不仅探讨了哈尼先民的古羌渊源,而且提出了哈尼先民与古蜀、古滇历史的密切关联,并论述了哈尼人进入元江、红河流域的时间。为重建完整、真实的哈尼族历史提供可资参考的时间线索和地理框架;为西南民族历史、藏彝走廊族群研究提供一种哈尼视角。 对于无文字边缘族群来说,服饰是一种特殊的女性视角、民间立场的记忆手段。少数民族女性作为“边缘中的边缘”,也拥有书写历史的权利和能力。揭示少数民族女性、民族服饰与历史记忆的深层关系,为研究无文字边缘族群的历史提出新的视角。重视与加强边缘族群研究,尊重其历史书写,打破历史书写的中心主义,我们才有可能重建边缘族群历史,并以此与华夏中心历史互证,还原中华民族真实历史。
其他文献
目前,新一轮司法改革已成为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法官是司法活动的主体,是实现司法公正最关键的因素。作为本轮司法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官员
诉答程序是开启民事审前程序的基础,随着我国司法改革对民事审前程序重视程度的加深,建立完善的诉答程序也成为改革的题中之义。但是,我国民事诉讼并没有给予诉答程序应有的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的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这种挑战。本文以现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已经认识到以法律手段保护社会公共安全和秩序的重要性,并在立法中具体规定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可能出现的各种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行为。本文将在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是目前最具页岩气潜力的研究层段之一。本文以该盆地东部长7段为研究对象,运用氮气吸附法及氩离子剖光扫描电镜分析对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及孔隙类型进行分析和测定,并结合岩石矿物组分、有机质成熟度以及总有机碳(TOC)质量分数,讨论了孔隙结构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7段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复杂,根据吸附回线形态可分为2类:Ⅰ类回线主要对应孔径为2.6~4.2nm的狭缝结构或楔形结构的平行板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