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生态翻译理论,以杨宪益、戴乃迭合译的《儒林外史》中的文化负载词为研究对象,从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两个方面进行定性研究。旨在从生态翻译理论视角考察杨氏夫妇是否很好地适应了原语生态,其译品是否能在目的语生态中生存,乃至长存;通过将生态翻译理论应用于《儒林外史》来探讨该理论在古籍的翻译研究中是否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意义。同时,希望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翻译视角梳理出翻译文化负载词的一般规律。分析表明杨氏夫妇不仅很好地适应了原语生态环境,而且其译品以优美流畅的英语展示了原作风格,准确传达了原文信息,很好地适应了目的语生态,结论如下:在适应阶段,杨氏夫妇根据两种文化的区别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由于地理环境、历史状况以及社会发展的差异,中西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包括生态、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于是就形成了相应的文化负载词体系。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杨氏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生态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包括直译、音译加注、省略、意译。物质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包括直译加解释、直译、意译和省略。社会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包括省略、意译、直译加解释和类比。宗教物质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包括直译、意译、直译意译结合和类比。语言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包括直译、省略、类比、意译加类比和直译加解释。在选择阶段,论文主要研究了与文化相关的称呼,包括谦语和敬语。此外,还有习语、俗语、成语、歇后语以及其他文化负载因素。就翻译方法而言,讨论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常用的翻译方法和选择阶段类似,包括直译、意译、类比、省略,或上述方法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