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的快速发展,地质条件已成为地下工程设计施工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由于地质条件以及地下工程本身的复杂性、不可预见性以及勘察方法和手段的有限性,在其设计阶段取得详细地质、围岩参数和设计荷载参数等数据极其困难,设计阶段的岩体质量往往与施工现场岩体质量不符。因此,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质工作者必须随隧道施工过程,根据现场的地质条件、超前地质预报结果和监控量测分析,对设计参数进行修行证,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本文以连云港公路隧道工程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对连云港地区的地质构造及隧址区的工程地质情况调查分析,得软弱敏感结构面是影响隧道安全稳定的主要因素。(2)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得到,隧址区结构面优势方位;本工程区野外地质调查发现该区域岩体裂隙主要为NE、NW走向的两组陡倾裂隙,其中以NE向节理发育为主。(3)基于现场地质调查,运用BQ法和Q系统法进行隧道去岩体质量评价;本文主要以一段Ⅳ级围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评价、BQ法评价、Q法评价相结合,得出该段岩体质量较好,可以提高到Ⅲ级,并对该段围岩支护体系进行设计优化。(4)通过对工程区结构面空间组合关系,分析隧道围岩主要失稳模式及针对失稳模式采取的施工支护方法。该隧道围岩主要存在三种失稳模式:①楔形体失稳;②层状剥离失稳;③节理、软弱夹层与开挖界面的不利组合。(5)结合连云港后云台山公路隧道跟踪地质调查工作,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含软弱夹层隧道围岩的局部稳定性。(6)基于掌子面地质调查、地质雷达与TSP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对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进行预测,为隧道的安全施工提供依据。两种预测方法的预测结果与掌子面开挖的实际情况基本符合。(7)通过对典型断面的监控量测,掌握隧道围岩和支护在施工过程中的力学动态及稳定性,为评价和修改隧道支护参数,确定施工工序等提供信息依据,保证施工安全。根据监控量测结果的反馈,该隧道整体稳定性较好,隧道所采取的开挖方式、支护措施和施工组织是合理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