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试验以常规针刺为对照组,客观评价董氏奇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董氏奇穴与常规针刺在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中医症状及日间疲劳状态之间的差异,以期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新的方法。研究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4例心肾不交型失眠的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董氏奇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每周均治疗5次,共治疗4周,治疗结束1月后随访,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后观察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积分、中医心肾不交证候量表积分,疲劳量表(FS-14)积分变化。研究结果1.基线分析:两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各量表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基线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及PSQI总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躯体疲劳、脑力疲劳及疲劳量表(FS-14)总分、中医证候量表较治疗前比较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后组间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入睡时间、睡眠时间两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睡眠质量、睡眠效率、PSQI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疲劳量表躯体疲劳和脑力疲劳两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疲劳量表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随访后组间比较:两组随访后在中医证候量表、FS-14总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后PSQI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痊愈3人,显效11人,有效12人,无效4人,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痊愈2人,显效8人,有效13人,无效7人,总有效率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安全性及依从性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董氏奇穴针刺与常规针刺均能改善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和症状,缓解日间疲劳状态。2.董氏奇穴和常规针刺组治疗失眠总体疗效相当,但董氏奇穴在改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及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常规针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