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水环境在人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水环境的保护与防治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资源保护的亟需解决的问题。河流水体水质变化受地形、降雨以及城镇化等因素影响,河岸带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也是由于人类人为因素所改变,因此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河流河岸带景观格局变化和河流水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 探究河流水质变化与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关关系,是目前研究河流两岸景观格局变化对水质影响的主要方法。主要利用时间序列上不同空间尺度的遥感影像,在结合水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研究分析流域内景观格局变化与水质参数的相关性,借此来解析水质与景观格局变化的关系。本文主要通过两方面来研究景观格局变化与水质的关系,一是通过研究景观格局指数与水质参数变化关系,二是利用水体透明度与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关系。 本文中以钱塘江干流10km缓冲区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04、2010、2014年四期Landsat搭载的遥感影像数据,结合浙江省环境保护厅所提供的2010年、2014年钱塘江水系的水质监测数据、浙江省环保厅所发布的钱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中的水污染物排放量数据、浙江省水质量公报和中国泥沙公报提供的数据,针对河岸带景观指数变化对钱塘江干流水环境变化的影响做出分析。利用遥感数据反演2000、2004、2010、2014年钱塘江干流的水体透明度,水体透明度作为水质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与景观格局变化做相关性分析,以此确定景观格局变化对水体透明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1)区域整体景观格局在2000-2014年的变化特征为:斑块密度、边缘密度、形状指数和香浓多样性指数增加,最大斑块指数、聚集度指数和蔓延度指数减少,即14a间钱塘江河岸带整个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变高,景观异质性加剧,景观复杂度也升高,景观连通性降低,形状不规则化,斑块呈现分散分布,不利于水体恢复。 (2)2000-2014年水体面积在河岸带中增加了22.86%,从2000年的47631.78 hm2增加到2014年的58518.09hm2,聚集度指数减少了2.31%,斑块数、斑块密度、形状指数、最大斑块指数以及面积比例等景观指数都增加,说明了研究区域内水体景观的异质性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升高,景观的连通性降低,景观复杂度增加,斑块趋于分散分布,导致水体景观之间连通性不强,对水体的自净能力无法起到促进作用。 (3)根据获取的水质监测数据所做的水质参数变化情况图以及分布情况专题图显示,结合浙江省环境公报和水质量通报分析,2010-2014年研究区内13个监测点的水质变化情况如下:从2010-2014年,浦阳江出口水质最差,水体污染最严重,闸口、桐庐、桐君山、青江口断面水质有所下降,兰江口和三都大桥水质有所上升,其余断面水质基本保持不变。 (4)综合分析各景观类型变化对水体变化的影响,在2000-2014年期间,虽然林地面积有所增加,但是由于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连通性降低,斑块分散分布,会导致钱塘江河岸带水土的流失,水资源涵养能力的降低,增加河流泥沙量,破坏了水体环境,降低水体透明度。在14a间,耕地在2004年由于农业政策而导致面积有所增加外,其余时期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景观破碎化程度升高,斑块趋于分散分布,耕地间连通性降低,因此耕地面积的减少使钱塘江农业用水量和农业源水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有利于水体环境的恢复和自净能力的提高。建成地在2000-2014年期间,面积快速增加,斑块趋于集中分布,景观连通件提高,景观均匀化程度升高,说明了14a间研究区内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建成地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用地类型,因此建成地景观格局的变化对水体水质的影响更为直接。建成地面积的增加说明了城镇用地的扩大,人类活动导致其他景观类型的减少,改变了其他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且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会直接导致河流水质污染。 (5)水体透明度提取结果显示,在35个采样点所提取的SDD值与研究区的水质分布情况和泥沙数据情况大致相符合。水体透明度作为水质指标之一,与河岸带缓冲区景观格局变化的关系分析显示,可知水体透明度的变化受河岸带中不同因素的影响,林地与耕地面积变化,植被覆盖度的变化主要是影响水体巾的含沙量和输沙量等,而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主要是直接影响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含量。 总体上,研究区水质关系与景观格局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水环境的变化受到多个景观类型的约束。而研究中所涉及的2000-2014年14a间的钱塘江水系水质问题虽然有所改善,但是情况依然比较严峻。 研究结果表明,针对河岸带水环境治理,需要从不同景观要素进行考虑研究,对于造成水体污染的水质指标和污染物排放制定指导性治理对策,控制城市化进程中的无序扩张,增加林地面积,提高植被覆盖度,以改善区域内水土流失情况与植被涵养能力,控制农业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少农业污染物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