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宅基地一直是我国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特殊社会意义与制度内涵的土地资源要素类型。为破解农村土地发展难题,2015年起,我国先后在33个试点县(市、区)启动了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在此基础上,2018年中央1号文件创新性的提出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思路,这既是通过权利的进一步分解实现宅基地功能的重新界定,也是实现宅基地由传统单一功能向多重复合功能转型、缩小城乡住房价值定位差异的全新路径选择。近几年,郫都区在试点改革过程中取得一系列成效的同时,其宅基地的功能也在各项驱动因素的推动下不断演变和发展。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对“三权分置”背景下的郫都区宅基地功能演变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探讨与分析。首先,本研究通过对制度变迁理论核心思想与作用机理的学习,对我国建国以来的宅基地制度的变迁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通过对比不同发展阶段宅基地制度变迁的特征、动因、过程及主导力量,分析了现阶段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提出的理论背景与逻辑;第二,结合城乡协调发展理论、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总结了郫都区宅基地改革的内容与成效;第三,从制度变迁视角和土地利用视角解释了宅基地功能的内涵,创新性的提出根据“三权”划分宅基地基础功能和根据各地区实际利用情况决定宅基地衍生功能的分类标准,并根据此分类标准分析了郫都区宅基地功能演变的逻辑思路和演变现状;第四,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实证分析了各类驱动因素对宅基地功能演变的驱动力程度。研究发现,以社会稳定功能和居住功能为主的宅基地基本功能体系已失灵,制度变迁、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动成为郫都区宅基地功能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使郫都区宅基地功能的演变成为顺应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此,本研究针对郫都区宅基地功能优化利用提出几点建议:(1)通过强化改革驱动因素为宅基地功能演变划定政策边界;(2)应避免经济驱动因素对宅基地功能发挥的过度干预;(3)注重宅基地多样功能的可持续协调发展;(4)重点挖掘与保护宅基地的代际传递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