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CREB1基因与BDNF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与抑郁症的关系。方法1.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设计,对反复发作抑郁症患者(抑郁组,n=768)及健康对照(对照组,n=511)的CREB1,BDNF基因标签SNP(tagSNPs)行SNPs质谱分析检测。2.使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MDR)BetaV0.7软件包行基因交互作用分析,得出最优模型。使用Haploview4.2软件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及单倍型分析,并对对照组中SNPs的基因型频率分布进行H-W检验。SPSS17.0软件整理分析数据,对两组间性别、SNPs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度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年龄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验证GMDR分析所得的最优模型3.使用在线软件系统(http://www.stat.ubc.ca/~rollin/stats/ssize/caco.html)进行总样本的统计效力测定。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抑郁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及5个SNPs的H-W检验抑郁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H-W检验显示,CREB1rs3770704、rs2551645、rs4675690、BDNFrs7124442和rs10835210五个tagSNPs的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均符合HWE平衡(P>0.05)。对照组中CREB1rs889895位点的突变等位基因C的频率为0.2%,提示未发现CREB1rs889895位点的基因多态性,该位点未被纳入统计分析中。在总样本(n=1279,包括抑郁组与对照组两组)中,统计效力为0.99。2.抑郁组和对照组5个SNPs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度分布比较比较郁症组与对照组5个SNPs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度发现,CREB1rs4675690等5个SNPs位点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度分布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CREB1基因与BDNF基因的交互作用分析(1)一阶模型与反复发作抑郁症的关联性:一阶模型中rs10835210为最优模型,该模型的样本测试精确度为0.5319,交叉验证一致性为10/10,且对反复发作抑郁症的患病风险有显著地统计学意义,1000次置换检验的P值为0.0107。(2)二阶及以上模型与反复发作抑郁症的关联性:未发现二阶及以上模型中各SNP位点间的交互作用对反复发作抑郁症患病风险有统计学意义,P>0.05。4.rs10835210的一阶模型中三种基因型与反复发作抑郁症的相关性相对于携带野生型纯合子CC个体,携带杂合子AC个体发生反复发作抑郁症的OR值为0.772,95%CI为(0.608~0.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提示携带杂合子AC的个体较携带野生型纯合子CC个体发生反复发作抑郁症风险下降0.772倍。5.BDNF基因多态性及CREB1基因多态性连锁不平衡分析和单倍型分析(1)BDNFrs7124442和rs10835210两位点间不存在连锁不平衡。CREB1rs3770704、rs2551645和rs4675690三个位点中,只有CREB1rs2551645和rs4675690两位点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两点间的D’值为0.904,r2值为0.664,满足D’≥0.9,r2>0.5。(2)未发现由rs2551645和rs4675690两位点的等位基因构成的单倍型与反复发作抑郁组的相关性,P>0.05。结论1.11号染色体上的BDNFrs10835210位点可能是反复发作抑郁症的生物学标记之一。2.CREB1rs2551645和rs4675690两位点间存在连锁不平衡,两位点的等位基因可构成单倍型,但未发现其与反复发作抑郁症有关的证据。3.2号染色体上的CREB1rs889895位点突变等位基因C的频率在中国汉族人群中为0.2%,该位点可能是微小突变基因位点。4.未发现CREB1rs3770704和BDNFrs7124442与反复发作抑郁症有关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