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用二次曲线公式中的正切曲率半径(tangential radius)重建角膜前表面数字模型,并分析正视眼儿童角膜前表面特性。
方法:采集数据:研究对象为34例(66眼)正视眼儿童,进行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检查,并将采集到的正切图形(tangential map)数据间隔5°分成72条子午线,即0°,5°,10°……355°,在距离角膜中央4.5mm内间隔0.1mm取点,读出所有点的角膜前表面正切曲率值(F,tangential power)。
1.Q值计算:根据正切曲率半径公式rt=4/a21[a21/4+(1+a2)y2]3/2,经过数学转换后,转换成y2=a+brt2/3,将rt2/3作为直线的自变量,y2作为直线应变量,依据线性回归方法,计算该子午线的Q值。
2.取四条半主子午线上下、左右各20°范围内作为一个测量区间,分别命名为鼻侧测量区间、颞侧测量区间、上方测量区间、下方测量区间,简称鼻侧、颞侧、上方、下方。间隔5°计算各条半子午线Q值,即每个区间计算9条半子午线,取其平均值来代表四个测量区间的角膜Q值。
3.比较每只眼及双眼四个测量区间Q值、决定系数、顶点曲率半径差异,并分析角膜前表面非球面特性。
4.试分析某个受试者72条子午线上Q值的分布规律,比较双眼鼻侧与颞侧、上方与下方Q值差异。
结果:
1.34例66眼角膜前表面四个测量区间Q值均呈正态分布,且Q值均为负值,右眼最大值-0.06,最小值-0.59,左眼最大值-0.09,最小值-0.86。
2.右眼四个测量区间Q值的均数±标准差分别为:鼻侧(34眼):-0.36±0.11(-0.59~-0.20);颞侧(32眼):-0.25±0.10(-0.46~-0.06);上方(29眼):-0.28±0.08(-0.46~-0.15);下方(20眼):-0.21±0.07(-0.35~-0.10)。左眼四个测量区间Q值均数±标准差分别为:鼻侧(32眼):-0.45±0.13(-0.86~-0.22),颞侧(27眼):-0.22±0.09(-0.38~-0.09),上方(26眼):-0.29±0.07(-0.43~-0.17),下方(18眼):-0.23±0.08(-0.37~-0.11)。
3.双眼除了在鼻侧区间Q值有差异(p=0.008),其余三个测量区间均没有差异。左、右眼鼻侧区间Q值比颞侧小(值偏负),上方比下方偏负。
4.单个受试者360条半子午线Q值呈波动分布。
结论:
1.在重建角膜数字模型中,采用线性回归法在计算角膜非球面性(Q值)时比较稳定。
2.本课题研究的正视儿童角膜前表面各子午线截痕呈扁长椭圆形,双眼呈对称性。
3.本建模方法能表达出角膜前表面的所有子午线截痕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