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家兔颈总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TPA)模型,再以微弹簧圈分别行动脉瘤腔或载瘤动脉栓塞,评价长期治疗效果。 方法:运用显微外科技术,用双极电凝在30只家兔的右侧胸头肌上烧灼出洞穴,并纵行切开洞穴对应处的右侧颈总动脉,褥式缝合二者的开口,即制成与动脉相连的血肿。血肿腔在载瘤动脉的持续搏动冲击下与血管腔再通,形成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术后3-4周将已形成的TPA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微弹簧圈(MC)瘤腔栓塞组和MC载瘤动脉栓塞组。在栓塞治疗后3月复查彩色超声多普勒及血管造影,并取标本行病理检查。 结果:26只兔成功接受手术并在术后6-12日出现颈部搏动性包块,8只兔因TPA破裂出血死于术后9-17日。术后3-4周对所剩18只兔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2只兔解剖出TPA并取其行病理检查,证实所形成的TPA具有与人类TPA相同的形态学特点、血流动力学及病理改变。其后对4个TPA行MC载瘤动脉栓塞;9个TPA行MC瘤腔栓塞,其中4只栓塞成功,5只因MC脱入载瘤动脉而被排除出实验;3只兔未接受任何治疗,作为对照,它们均于观察过程中死于TPA破裂出血。栓塞术后3个月复查DSA及彩色超声多普勒见瘤腔栓塞组TPA完全闭塞,载瘤动脉通畅,局部解剖发现TPA原有结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团疤痕组织。载瘤动脉栓塞组经检查证实TPA亦消失。与对照组相比较,载瘤动脉与瘤腔栓塞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P=0.029)。 结论:1.兔颈总动脉TPA模型是进行TPA血管内栓塞治疗研究的理想模型;2.在TPA形成期采用MC瘤腔或载瘤动脉栓塞治疗TPA,均可获满意效果,但前者不仅可完全闭塞瘤腔,还可保留载瘤动脉通畅,其疗效优于闭塞载瘤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