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特异“开-关”型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纳米探针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ua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性肿瘤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成像介导的诊断和定位对恶性肿瘤的发现、确诊和治疗至关重要。在众多的成像技术中,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由于其高强度、高软组织分辨率、无显著辐射损伤、可任意方位断层扫描的技术灵活性等优点而广泛应用。MRI的灵敏度和分辨率主要依赖于成像造影剂(Contrast agents,CAs)。但由于传统CAs具有体内分布特异性低、对比度差、显影时间短等缺点,MRI在恶性肿瘤诊断中仍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为了进一步提高肿瘤MRI的分辨率和灵敏度,本课题拟构建一种基于肿瘤特异微环境特征的“开-关”型MRI纳米探针,同时具备肿瘤靶向及体内长循环能力,以显著提高MRI的成像效率,实现对肿瘤的高分辨率、高特异成像。为使MRI具备肿瘤特异的“开-关”特征,本课题基于磁共振调谐(Magnetic resonance tuning,MRET)理论来控制MRI信号的“开启”与“关闭”,即通过智能调节超顺磁性物质(猝灭剂)与顺磁性造影剂(增强剂)之间的距离来实现MRI信号的“开-关”转换。因此,该肿瘤MRI纳米探针主要分为两个单元:(1)MRET效应单元——具有超顺磁性和介孔特性的中空介孔氧化铁纳米粒(Hollow mesoporous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HMINs)高效装载顺磁性CAs三氯化钆(Gadolinium(III)chloride,GdCl3)。(2)肿瘤智能响应门控单元——具有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HAase)特异响应性的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包封上述纳米粒,最终得到具有肿瘤特异响应性的MRI纳米探针HA-HMIN@Gd。当该纳米探针在低表达HAase的正常组织中,Gd被封堵在HMINs孔道内部,由于HMINs产生的强磁场对Gd自旋磁场的猝灭作用,MRI信号被有效“关闭”;当纳米探针被递送至肿瘤组织后,由于肿瘤微环境存在高浓度的HAase,封堵在HMINs表面的HA发生特异性降解,孔道被打开,Gd快速释放,Gd与其猝灭剂HMINs间的距离显著增大,实现MRI信号的“开启”。首先,本课题通过水热法合成HMINs,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测试证明HMINs的成功制备,其粒径大小约为215 nm。通过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的测试得到HMINs比表面积为139 m2/g,平均孔径为6.05 nm,总孔容为0.369 cm3/g,进一步证明中空介孔结构的存在。磁滞回线结果表明HMINs具有良好的超顺磁性。随后通过酰胺化反应在HMINs表面修饰HA,紫外-可见光吸收(Ultraviolet-visible,UV-Vis)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光谱、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等表征结果证明纳米粒表面HA的成功修饰。采用析晶法装载GdCl3,能谱(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的mapping结果显示Gd的成功装载及均匀分布,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测定得到载药率约为12.0%。其次,本课题对纳米探针HA-HMIN@Gd的体外核磁成像行为进行考察。通过检测在体外有/无HAase存在下HA-HMIN@Gd的MRI信号强度,考察该探针的肿瘤特异性“开-关”效应。T1加权像(T1-weighted image,T1WI)显示,当在无HAase环境中,MRI呈现低强度T1信号,纵向弛豫率r1低至0.327mM-1s-1,表明HA-HMIN对Gd的MRI信号有猝灭作用;而在加入HAase共孵育后,出现高强度T1信号,r1为11.4 mM-1s-1,约为无HAase作用时r1的30倍。由HA-HMIN和HAase共孵育后的热重曲线可知,上述所发生的信号转换与加入HAase后封堵在HMINs表面的HA被特异性降解有直接关系。HA-HMIN@Gd核磁成像能力对HAase浓度及孵育时间的依赖性实验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HAase浓度的加大及孵育时间的延长,Gd的释放量逐渐增加(在HAase浓度1.8 nM和180 nM时,Gd的8 h释放率分别是26.6%和79.4%),结合T1信号的随之升高现象可以确证MRET效应与Gd释放的匹配性,即在较高浓度HAase存在时,孔道内的Gd会快速释放,MRI信号由“关闭”转换到“开启”。通过在不同生理环境中的MRI实验可知,HA-HMIN@Gd能高灵敏、高特异性地响应HAase。此外,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HA-HMIN@Gd无明显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为进一步的体内研究奠定了基础。随后,本课题以荷瘤小鼠为动物模型,考察纳米载体HA-HMIN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实验结果显示,HA-HMIN@IR783能高效聚集在肿瘤部位,具有较好的靶向作用。通过检测肿瘤组织和肝脏组织的HAase表达情况发现肿瘤组织的HAase含量远高于肝脏组织,这为HA-HMIN@Gd实现肿瘤特异“开-关”成像提供了生理基础。通过磁共振成像系统记录纳米探针在不同组织中MRI信号,结果显示在注射HA-HMIN@Gd后,肿瘤组织呈现高强度的T1场核磁信号,而正常组织则未出现高信号,表明该探针具有肿瘤特异响应性。对成像结果进行半定量统计可知,HA-HMIN@Gd组的肿瘤组织与正常肝组织的对比度、肿瘤组织与瘤旁组织的对比度最高分别达到2.17和1.74,约是等量传统CAs组(1.14和0.925)的2倍,显著提高成像对比度并延长了造影时间。ICP-MS结果显示,与肿瘤组织相比肝脏中的纳米探针积累较多,结合肝脏组织表现的低核磁信号现象进一步确证HA-HMIN@Gd具有肿瘤特异微环境“开-关”响应MRI能力。最后,通过体外溶血实验和血常规检查发现HA-HMIN@Gd没有引起明显的溶血和血细胞凝聚等现象,表明其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通过健康小鼠给药后的脏器系数和组织切片染色等结果可知,HA-HMIN@Gd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这些结果证明HA-HMIN@Gd在使用浓度下无明显毒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用于体内MRI。
其他文献
1 病例介绍患者,男,68岁.因反复头晕2年多,加重伴头痛2天于2002年10月28日就诊.查体:体温37℃,脉搏90次/分,血压145/90 mmHg.神清,语音清晰,颈软,心肺肝脾正常,生理反射存在,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病人因手术而需麻醉日益增多,我院自1991年2月至2001年7月,在硬膜外麻醉下共为84例70岁以上的高龄病人进行各种手术,现将麻醉处理和体会介绍如下.
豆酱作为传统酿造食品,微生物的发酵是其制作的关键环节,微生物发酵的好坏直接影响豆酱的品质。目前关于豆酱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及动态变化研究仍然不够全面,对其中微生物功能的解析少之又少。要想深入了解豆酱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动态变化及其在发酵中的作用,必须运用新技术从微生物代谢的本质上进行分析。因此,本课题以收集自不同发酵时期的豆酱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宏基因组学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其发酵过程中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简称VOCs)的大量排放,不仅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平流层臭氧消耗等,而且还会给动物和人类带来致突变、致癌的危害。吸附技术由于具有回收和再利用吸附剂和吸附物质的潜力,被认为是一种高效和经济的控制策略,碳基吸附剂存在吸附容量低、针对性差,传质阻力大、吸附速率低等问题。针对炭上述的不足,
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冶金钢渣等“副产品”,由于其组成比较复杂、成分变化较大,造成难以大规模、高效循环利用。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
1病例介绍病例1患者男性,30岁.自服50%敌敌畏250ml,约2小时后被家人发现,急送本院.经门诊洗胃与对症处理后收入院进一步抢救,入院时间:2000年6月28日17时.入院后首次注射阿托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成绩斐然,然而区域经济差异也日益凸显,已成为经济地理和空间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其经济发展走在我国前列
异位妊娠是妇科常见病,在妇科急腹症中居首位,其发病率近年来有上升趋势,我科自2002年11月~2003年12月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80例,效果较好,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