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平台的中小学家校沟通现状调查与优化策略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kelly1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协同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参与,并且参与的程度越高,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效果越好,家校共育是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家校间的有效沟通和真诚合作程度也影响着学生的成长。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校和家长的沟通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传统沟通方式的效能并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人们对于学校和家庭沟通的理解早已超越了传统模式,从以前的单调模式变成了系统性的联调模式,而微信在这个过程中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是基于微信平台的家校沟通背景下,探索如何借助微信平台这一技术媒介更好地促进家校沟通发展。并试图寻找或研究出能够提升家校沟通效能的可供推广、可供借鉴方案。文章通过大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制定了《基于微信平台在中小学家校沟通使用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和家长版,应用整体随机抽样,分析数据、整理出具有研究性材料,通过研究的结论对基于微信平台的中小学家校沟通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通过对基于微信支持家校沟通的现状调查中,各学校在实践过程中确实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少数学校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欠缺,作者经过大量查阅文献,在有关协同理论,责权统一理论,教育传播学理论认真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家校沟通方面遇到的问题,提出三点优化策略:第一,微信公众平台内部建设策略,建设科学的体系架,规划统筹、顶层设计、精准定位、规范指导、制度机制等一系列内部管理措施。从而规避建设中出现的盲目性和低效性,保证学校微信公众平台旺盛的生命力。第二,微信公众平台外部建设策略,运用产品思维运行家校沟通专栏,在活动的设计上要充分体现家校沟通的重要性,多渠道给予沟通机会,沟通是为了有效沟通,有效沟通是为了更好的家校合作,更好的家校合作是为了提供给孩子更好更优质的成长环境。第三,微信公众平台内容建设策略,丰富活动内容,应用综合技术,建设创新专栏,提升沟通质量,加强互动粘性,让家长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真诚参与学校的家校活动中来。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教育领域,是在不断的要求与改进中逐渐完善的,这需要对教育观念和专业知识的不断改进与更迭,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重视与聚合,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的政策导向和专项资金扶持,试验点的先行建立,开发适合本地域、本地区的家校共育模式,理论研究人员和技术专业人员的有机组成,第三方团队的参与建设等等,应用好微信这一拥有强大技术功能、庞大用户群体的媒介,为家校合作开发出更多的创新模式,为家校共育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为社会聚合多方力量助力家校合作良性发展提供更多的优质方案。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有建设用地存量很难满足城市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大量农村土地通过国家征用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必然。由于中国禁止土地
"闺蜜门"事件对韩国政局以及整个新闻传媒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新闻媒体起到了舆论先锋作用,但权力与资本的争夺才是事件背后的根本原因。"闺蜜门"事
<正>学前教育作为综合性以及实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其发展推动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如何才能开展幼儿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什么,由刘晓红主编,闫振刚作为副主编,
本论文研究配电网络潮流计算、大规模配电网络重构以及配电网络的动态重构等问题。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对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国内外在配电网潮流计算和重构算法的研究现状进
对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但仍然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还没有从体制、机制上有效地解决管理监督乏力的问题。亟需进一步重视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监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广泛而大量地存在于自然界中,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可再生的生物聚合物之一。从高效和环保的角度出发,纤维素被彻底分解而无污染的一条有效的途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近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人学思想。马克思将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及人的解放作为人类最美好的远景,从理论上解决了西方人本主义所面临的困境,
目的:痛经一词,最早出现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是妇科常见病之一,据我国2010年抽样调查,痛经的发病率达33.19%,原发性占36.06%。越来越多的妇女备受痛经的困扰,痛经还可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并提出要"统筹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的工作。"女干部作为我国干部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目的 单纯性马蹄内翻足(idiopathic congenital talipes equinovarus, ICTEV)是常见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先天畸形之一,发病率在1-8‰,发病率在各种族间存在一定差异,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