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FeBSiNbZr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及磁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w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铜模吸铸工艺制备了一系列不同成分,不同直径的块体非晶合金,主要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显微硬度计和纳米压痕仪研究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GFA)、磁性能、显微硬度及室温的塑性变形形为。并研究了非晶合金的微观结构及非晶合金的晶化过程。主要得到以下实验结果。1.在Fe66-xCoxNd5B25Nb4(x=0,10,20,30,40)合金中,当Co含量为20 at.%时能制得直径2 mm的非晶合金,此时合金的过冷液相区宽度ΔT为41 K。合金的饱和磁化强度Ms随着Co含量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小,由不含Co时的82.72 A·m2·kg-1增加到Co 10 at.%时的102.97 A·m2·kg-1。后随着Co含量的升高饱和磁化强度Ms又逐渐降低,Co含量为40 at.%时最低至67.70 A·m2·kg-1。2.Co42Fe26B21Si6Nb5合金具有良好的非晶形成能力,能形成直径d=3 mm非晶合金。d=2 mm的非晶合金晶化过程为三级晶化,合金的饱和磁化强度Ms为82.86A·m2·kg-1,合金过冷液相区宽度ΔT为45 K。3.Co47.6Fe20.4B21.9Si5.1Nb5-xZr(x=0~5)体系合金具有较好的非晶形成能力,能制得直径为3 mm的非晶合金,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随Zr含量的增加逐渐降低。合金表现出明显的软磁特性,添加Zr元素后,合金的非晶晶化过程由不含Zr时的两级晶化转变为三级晶化。适量的Zr元素取代Nb元素可以明显提高该体系合金的显微硬度,当Zr含量为3 at.%时,显微硬度达1420 HV,饱和磁化强度Ms为84.63 A·m2·kg-1。4.Co47.6Fe20.4B21.9Si5.1Nb5-xZr(x=0~3)的非晶合金在室温下,低加载速率时基本不发生塑性变形形为,合金具有高的稳定性。不含Zr元素后的非晶合金具有两种不同的非晶相,为完全的非晶结构,含Zr为3 at.%的非晶部分区域中含有微量的纳米晶,提高了该合金的显微硬度。5.铸态Co47.6Fe20.4B21.9Si5.1Nb5-xZrx(x=0~3)非晶合金均在1123 K等温处理10 min后完全晶化,合金在添加Zr元素后,非晶的晶化由两级转变为三级晶化。当Zr含量在0~2 at.%时合金的最终晶化产物为Fe2B+Fe3Si+Co7Fe3+未知相,当Zr含量为3at.%时,合金的最终产物为Fe2B+Fe3Si+Co21Zr2B6+未知相。非晶合金在不同温度退火后,仍然表现出软磁特性,显微硬度相比铸态合金均有不同幅度的提高。
其他文献
钻井泥浆泵属于往复泵的一种,在钻井作业中应用广泛,主要用来输送泥浆或者水等冲洗液。由于钻井泥浆泵长期受大载荷扭矩、泥浆液高压冲蚀及其腐蚀、硬质颗粒磨损作用,且其主
数控机床(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CNC)的精度直接影响着加工工件的精度,机床本体存在的误差会直接复映到加工形状上,增大加工工件误差。在高精度加工过程中为保证加工质
活的不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简称“VBNC状态”)是指细菌无法在普通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形成菌落或只能形成肉眼不可见的微小菌落,但仍能进行新陈代谢。
<正>"唐三藏"作为中国古代赴印求法僧的典型代表,不仅是中华民族喜爱、讴歌的英雄人物,而且在印度、中亚等国也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今天,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甚至将玄奘
【研究背景与目的】最近研究发现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增加抑郁或焦虑的风险,是抑郁症的一项独立危险因子。神经炎症反应在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中至关重要,调控炎症
CO2作为一种潜在的碳资源,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转移利用CO2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水溶液中电化学方法转化固定CO2可在室温和常压下进行,通过选择不同电极和电极电势来改变产
近代以来,民法典编纂在推动民法由古典市民法向一般私法转型的同时,逐步丧失了古典市民法的"现实宪法"功能。在已确立正式宪法为根本法的现代法律体系中,无论是对民法典整体
内衬耐蚀合金复合管是将耐蚀合金管作为内衬层与碳钢管复合而成的一种新型管材。由于其不仅保证了管材的强度,也提高了管材的耐腐蚀性、耐磨性,具有优良的性价比,因此有着比
日益减少的全球可利用资源以及高速增长的现代工业化要求对轨道列车轻量化及高速化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十二五”期间,高速轨道列车数量及提速需求的增加,考虑到不锈钢材料
血管性痴呆的发生与神经元缺血缺氧损伤后细胞异常折叠蛋白增多、受损细胞器蓄积、"内生浊毒",最终诱发细胞凋亡有关;自噬是一种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程序性降解机制,细胞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