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抗细菌性褐斑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ongqing0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细菌性褐斑病是由于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侵染而发病。目前,对于此病的遗传机制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国内外还没有报道。本文以对玉米细菌性褐斑病高度免疫的自交系F349和感病自交系P25的杂交后代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利用数量遗传分析方法研究了F349的抗病遗传规律;选择极端抗感系构建抗感近等基因池,以亲本作对照,采用SSR标记技术,从池间筛选表现多态性的分子标记。获得连锁标记后,用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连锁分析和抗病基因的定位,并构建了抗病基因附近的玉米SSR标记连锁图谱。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对该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主要结果总结如下: 1.通过对玉米病叶病症、病原形态观察及鉴定分析,确定了在感病亲本P25上侵染的病害类型是细菌性褐斑病,病原是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 2.制定了对玉米细菌性褐斑病田间调查方法。对田间性状调查结果进行抗性分析,经适合性检验符合孟德尔单基因控制的遗传分离规律。在F9家系中的表现与F8家系一致,结合F1代田间表现,初步证实自交系F349的抗病性是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 3.从覆盖染色体组的64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2对在抗感池中表现出差异的引物,分别为umc2409和bnlg1318,并都位于第四染色体4.01-4.02附近。由于该基因是首次定位,暂定名为Psy01-F349。 4.玉米抗细菌性褐斑病基因被定位于第4染色体短臂上,位于SSR标记umc2409和bnlg1318之间,与它们的遗传距离分别为7.6cM和12.2cM。
其他文献
在钢琴教学中,应该强调演奏的歌唱性及感情表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内心感受和表达音乐的愿望,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美以及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只有强调情感表达,重视培养学
如何把改革的报道由结论式变成进行式,多侧面、多色彩、多层次地反映改革现状,这对党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而又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1987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
在植物基因工程研究中,载体的构建与转化都需要用到选择标记基因,目前最常用的选择标记基因有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nptⅡ),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hpt)和草甘膦抗性基因(bar)
试验于 2003—2004 年在安徽农业大学教学试验农场大田进行。研究了氮肥对小黑麦(中饲 237)—皖草 2 号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水平和施氮方式显著影响中饲 237 和皖草 2 号的草产量和籽粒产量,对其生理特性也产生深刻的影响。 1.氮肥对中饲 237 生理特性的影响 中饲 237 叶片中的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显著提高,在相同氮肥水平下,氮肥基、追并用比一次基施
如何增强报纸的可读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为企业改革提供优质服务,是企业报当前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企业报自身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企业报的新
本研究以具有代表性的10 个冬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在条锈病“常发易变区”的陇南地区清水县进行了成株期混合小种鉴定,并测定了接种条锈菌后植株体内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同时对斯汤佩利的抗条锈遗传进行了分析,旨在探索不同抗病品种成株期病情消长动态的特点及抗病性与相关酶活性的关系,对于生产实践及理论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两年的成株期混合小种鉴定结果认为,斯汤佩利、里勃留拉和武都
试验于2002-2003年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2003-2004年在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栽培重点实验室试验场进行,以里下河农科所新育成的弱筋小麦品种扬麦13号、扬麦1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弱筋小麦产量与品质形成特性及播期、密度、施氮量、氮肥运筹比例和氮磷钾配比对之的调控效应。主要结果如下: 1.籽粒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动态呈“高-低-高”变化趋势,于花后21天达到谷值。籽粒发育灌浆成熟过程中
玉米是优良的饲料、重要的工业原料和优质的粮食作物,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进行玉米大豆间作种植,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玉米大豆的需求,而且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效益。本
轮状病毒是世界范围内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每年受轮状病毒危害的婴幼儿数量非常巨大。目前,对轮状病毒感染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仍是注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