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迁移理论是在60年代提出来的。迁移原来是属于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语言学习中的迁移是指母语对目的语的影响,而母语对目的语产生的积极影响,我们称之为正迁移,而母语对目的语产生的消极影响,我们称之为负迁移。对迁移问题的研究已经近一个世纪。最初迁移与行为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其主要代表人物Charles. C. Fries和Robert Lado曾指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那些与母语相似之处易学,而那些与母语不同之处则难学,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跨语言的差异来确定。后来这种观点受到了挑战,人们开始从新的角度探索母语迁移现象。“迁移”不再是母语对目的语的机械迁移,而被看成是一个复杂的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认知过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翻译练习、语法判断正误和写作的形式对山西省忻州市一中的150名学生就母语迁移现象进行了调查咨询,并进行了数据分析,从而对语言学习中的正迁移和负迁移现象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研究。因为语言迁移理论和教学方法有很密切的联系,本文得出了一些教学启示。本文首先对语言迁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其产生的历史原因进行了研究。然后本文从理论方面论证了正、负迁移的存在,并采用实验分析的方法进一步证实了它们的存在。在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导致负迁移的许多不同之处,同时也发现了许多令人惊奇的相同之处。这些相同之处证实了学习者母语的正迁移完全可以促进学习者目的语的习得。最后本文从宏观视角提出促进语言正向迁移的教学原则与教学策略。在教学和学习中必须把负迁移转化为正迁移,充分发挥正迁移的作用。在二语教学中,引入迁移这个概念,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说来,教师应该适当使用学习者的母语,充分意识到语言共性的重要性,充分利用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异之处进行教学,要强调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引入文化背景。希望本文从宏观方面将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所帮助。本文试图通过对迁移理论的研究与探讨,提出优化外语教学的教学原则与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