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夷是指三代時期生活在今淮河流域的部族。據文獻記載,其在夏王朝初期便與中央政權有了交往。出土的金文文獻有大量閱於淮夷的記載,這彌補了傳世文獻的不足,同時為較為深入的研究淮夷創造了可能。對淮夷的系統研究,有助於我們暸解華夏族和漢族的起源、發展、組成。有助於我們了解古代民族的融合過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融合提供借鑒。緒論首先回顧了淮夷問題研究的學術史,其次討論了古代的淮水。淮水在今天王要指淮河,金文文獻中大量出現的淮夷當指生活在今淮河流域的部族。對淮夷進行了界定,討論了周代的時空範圍,最後介紹了金文資料的來源和主要採用的金文资料。正文對金文材料進行了整理,將其按時間劃分為西周、東周兩個時代。西周時代最早的金文材料屬於穆王時期,主要是伯雝父組銅器銘文,其銘文記載了伯離父率领軍隊在今河南郾城及鹿邑縣抵禦淮夷的入侵,並與淮夷在今河南叶縣交戰。夷王時期的敔記載淮夷入侵到西周的腹地洛水一帶,直接威脅周的中心地區。厲王時代有關淮夷的青銅器較多,其中翏生盨、鄂侯馭方鼎和伯飞父簋記载了周王率軍征伐淮夷,深入到淮夷的核心活動地區(今淮河中下游一帶),禹鼎記載鄂侯與東夷淮夷聯合反周,結果被滅國。宣王時代的兮甲盤和駒父盨蓋銘文分別記載了周與淮夷之間的貿易往來和外交關係。結合文獻,可知淮夷與周之間除戰爭外,還保持着長期的和平貿易關係。春秋時期的晉姜鼎、曾伯黍和戎生编鐘三器記載了春秋初期淮夷向西北擴張勢力到交通要地繁陽,晉、曾等國聯合奪回繁陽,保證了貿易運輸的暢通。戰國初年的曾侯與鐘為近年出土之器,其中也有對淮夷的記載。在青銅器銘文整理的基礎上,討論了西周時代東夷、南夷與淮夷之間的關係。禹鼎銘文中東夷、淮夷同時出現,可見西周時期的東夷與淮夷區別清楚。通過研究有關東夷的青銅器銘文,可知東夷主要指山東地區的部族。而淮夷則指淮水流域的部族,後世随着中國版圖的不斷擴大,淮夷才被認為也屬於東夷。銘文中南夷、淮南夷與淮夷區別明顯,南夷主要是指活動在周王朝南部疆土之外的部族,淮南夷是指生活在淮水南部的南夷部族。通過對銘文的研究,淮夷的活動範圍在不斷變化,其主要活動範圍集中在淮河下游兩岸。穆王時期西周王朝勢力到達過九江一帶。夷王時,淮夷向西、北擴張,甚至侵入王朝的核心地區。懿王時期周王朝势力曾經到達過淮水中游的“三洲”,即今鳳陽一帶。厲王時期征伐過淮河下游的角、津、桐等地,深入到淮夷活動的核心區域。直到西周滅亡,周王朝也未能徹底征服淮夷。東周時代,王權不振,淮夷乘機擴張勢力,據文獻的記載,春秋初年淮夷北侵過杞、曾、魯等國,但敗於魯國。此後淮夷處於齊、楚、吳等大國之間,其實力和地域不斷減小,成為大國的附庸,其地不斷被吳楚等國蠶食。淮夷部族也在中原文化的不斷影響下而逐漸華化,最終融入華夏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