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150例次ERCP进行分析总结,探讨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患者行ERCP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住院病例中共150例行ERCP患者病例资料,其中包括记录患者一般基本情况、相关诊断、各种检验指标数值、术中操作情况、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的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按是否既往有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分切除手术史,分为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组(n=48)和正常消化道解剖结构组(n=102),比较相关指标,包括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胆总管结石的大小及数量以及术前合并胆胰疾病或慢性疾病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150例患者中,BillrothⅡ胃大部分切除手术史组ERCP取石的成功率低于正常消化道解剖结构组;大结石组ERCP取石的成功率低于小结石组;多发结石组ERCP取石的成功率低于单发结石组,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取石成功率在性别、年龄、术前合并胰腺炎或AOSC及术前合并慢性疾病组别中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分切除手术史组的ERCP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正常消化道解剖结构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分别在常见并发症(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感染、出血)中,两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BillrothⅡ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组患者中,大结石组ERCP取石成功率低于小结石组,大结石组ERCP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小结石组,且两组在取石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BillrothⅡ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组患者中,多发结石组ERCP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单发结石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两组在行ERCP取石成功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BillrothⅡ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组患者中,术前合并胰腺炎或AOSC组ERCP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非合并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两组在行ERCP取石成功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BillrothⅡ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组患者中,术前合并慢性疾病组ERCP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非合并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两组在行ERCP取石成功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既往合并BillrothⅡ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ERCP取石的成功率比正常消化道解剖结构组患者低,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正常消化道解剖结构组患者高,这可能与术后导致消化道重建后,解剖结构发生改变,增加ERCP的操作难度有关。2.结石的大小可影响BillrothⅡ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的ERCP取石的成功率,这可能与处理某些“困难结石”有关,增加了ERCP取石的操作难度。3.结石大小、结石数量、术前合并胰腺炎或AOSC及术前合并慢性疾病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BillrothⅡ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的ERCP术后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