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语用差异,非本族语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常会出现语用失误。对于这种情况,学者们认为强调文化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本人则认为这在实践中很难达到,因为语用能力的培养与礼貌语言的掌握有密切联系,而礼貌语言又是有一定的原则规律的。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探索语用能力与礼貌原则的定义、内容、分类及其联系。 语用能力是语言学和语言教学领域中一个较新的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能力研究:1.语言表达能力;2.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指能够根据语境准确、得体地传达意图。语言理解能力包括理解言内义和言外意的能力。言内义指话语的字面意义,言外意则是指说话者的交际意图。 就分类而言,语用能力可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前者是关于认识语言表达习惯的能力,它与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对语境的认识有联系:后者是认识什么是得体言语行为的能力,它与社会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事物好坏的判断,或者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所确认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说话者一方面应该做到不把母语表达习惯迁移到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中,另一方面也要做到不把母语的价值观念迁移到目的语的价值观念中。比如,“It doesn’t matter”是“没关系”的意思。“没关系”可以作为对道歉的回答。但在英语中,“It doesn’t matter”通常不能用来回答道歉。在汉语文化中,人们得到别人的帮助后会重复说“谢谢”,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往往只说一遍“Thank you”。中国人一般不会当面赞扬同事的女朋友长得漂亮,以免让人觉得心怀不轨,而英美人则认为这样的赞扬是应该的,等等。这些都是英汉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的差异。 这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语用差异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知道每一种语言都有特定的表达习惯。不认识、不会运用这种表达习惯就谈不上有礼貌的交际,同时,语言还受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人们的好恶,关于事物好坏的判断均可以在语言上表现出来。不了解人们的价值观念在语言中的影响,在交际中也同样难以做到得体、礼貌地表达。因此,礼貌与语用—语言知识与社交—语用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礼貌原则应包括语用—语言原则与社交—语用原则。前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同义结构的用法与其言外之力;2.关于话语表达策略。后者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关于私事的概念;2.关于直接与间接的概念;3.关于谦虚的概念。 在英汉文化中,操英语的本族人对个人私事看得很重。他们不轻易谈及别人的收入、年龄、婚姻等情况;他们在回应邀请,表达异议,提出建议时通常是比较直接的,相反,他们在评价他人及与他人有联系的事物时通常是比较间接的;在受到赞扬、肯定时,他们通常以肯定的方式回答。而在中国文化中,长辈常常询问晚辈的年龄、工作、婚姻等情况,以表示关心;他们通常还随意谈论他人及与他人有关的事物,如谈论某某的房子比某某的房子大等;在回答邀请,表达异议,提建议等时他们却比较间接,有时侯甚至通过第三者来传达;在受到赞扬、肯定时,他们则认为否定、自贬的回答才是谦虚的表现。总之,在对比分析私事、直接、间接和谦虚的概念时,我们应该了解中英文化中人们价值观念的差异。 语用能力与礼貌原则的联系在于在交际中恰当地评估语用参数以达到得体实施礼貌语言的目的。语用参数包括权力、社会距离、强加的程度、权利和义务。错误地评价语用参数会导致过于礼貌或不够礼貌,而这两种情况在交际中都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语用能力、礼貌原则及其联系的研究对于英语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它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与学习中,至少要兼顾四方面的内容:第一,注意英语中‘Thank you’,‘I’m sony’.‘It doesn’tmatt盯’,‘Thst’S刊lfight’,‘OfCOUfS一等固定表达的用法;第二,注意英语语法的交际功能;第三,注意英语中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的用法;第四,注意英语文化价值观念在英语语言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