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讨复制宫环出血病阴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方法,并对其发病机理进行研究。方法:本文回顾了中西医关于阴虚血瘀型宫环出血病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四组:空白组、置环组、模型组、治疗组。通过手术置环结合药物灌胃的复合手法构建宫环出血病阴虚血瘀型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大鼠一般行为改变、体重变化以及大鼠子宫形态学改变,并通过治疗组对比观察,最后利用蛋白质抗体芯片对大鼠子宫组织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进行检测,观察各组中细胞因子变化情况,通过药物对细胞因子的干预情况来进一步佐证动物模型。结果:模型组大鼠行为异常,主要表现为饮食饮水增加、活动度增加,兴奋性提高,易激怒,毛色失去光泽,生长较对照组缓慢,其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子宫组织形态涂片呈现内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炎症细胞浸润等。与置环组相比,模型组中白介素-1β(IL-1β)、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PC-1)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4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IL-1β、TNF-α水平同空白组相比升高,其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MCP-1较空白组显著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TIMP-1较空白组显著降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证明置环结合药物灌胃的复合式造模方法比单一的置环能更显著的影响大鼠体重、细胞形态学以及组织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药物治疗佐证了模型的合理性。蛋白质抗体芯片能平行的检测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初步估计IL-1β、TNF-α、MPC-1以及TIMP-1四种细胞因子与阴虚血瘀有关,但仍需大量实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