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推进,山西省经济已经逐渐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但近年来山西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表现的越来越突出,山西省各个市的发展更是参差不齐,如何凝聚山西省整体经济发展力量,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基于2009-2017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旨在研究山西各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效率以及其空间相关性,以便于为山西省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应理论参考。本文首先对传统的基于ML指数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地,通过frontier回归得到剔除了外界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影响后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然后对两个阶段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值进行对比,从而更客观地了解山西各市经济发展水平;基于以上讨论,最后是对调整后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展开详细研究,从而合理地构建出理论概念与现实变量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依赖技术进步,而调整后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由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共同作用;在2009-2014年间,一三阶段的纯技术效率值基本吻合,但在2014-2017年间,一三阶段纯技术效率值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研究年间综合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变化较为一致。太原市由于受外界环境与随机误差影响较大导致初始技术水平的偏低,在剔除环境因素后效率水平稳居前列,忻州市效率水平的提升主要依赖于经济危机后生产活力的极度释放,值得注意的是大同市技术水平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综合而言,除大同、长治、晋中和临汾的综合技术效率有所降低以外,其他市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升高。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仅对本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对临近地区没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技术水平仅对本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正向影响。此外,市场化程度对本地区以及邻近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显著正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