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与环境污染:理论分析与中国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hf_l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虽然国际组织和有关专家对自由贸易与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关键问题尚未得出明确的结论,需要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来验证和回答。同时,国际社会中与环境有关的贸易争端也越来越多,不仅影响了自由贸易的正常发展,也不利于全球的环境保护。因此,如何处理贸易与环境二者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其中对外贸易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面临的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实行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出口产品以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产品为主,不但消耗了大量资源,还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成为中国经济、贸易高速发展的代价。因此,如何在实现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又不断促进环境保护,对我国今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本文在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自由贸易与环境污染这一命题展开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针对中国现实的实证检验。首先通过构建一般均衡的贸易与污染排放模型,建立了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自由贸易对一国环境的影响,随后分析了环境政策和要素禀赋及其相互作用所造成的贸易自由化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在此之后,选取相关数据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统计描述分析和计量检验,得出了对外贸易对我国环境污染影响的现状与特点。最后对全文作出总结并提出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论。首先,论述了文章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其次,提出文章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最后,介绍文章的主要创新之处和存在的不足。第二章对国内外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和评述。发现目前对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尚处于一种零散的探索状态,尚缺乏一个完整、系统的研究思路和体系。因此,亟须把贸易与环境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与整合,探讨其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研究思路、体系和方法。第三章主要研究了小国开放经济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构建了一个两部门的一般均衡贸易与污染排放模型,该模型把相对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模式联系到了一起,从把污染看成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开始,一直到利用污染需求供给框架探讨最优污染政策为止,逐步详尽阐释了模型的理论结构。该章的定义和公式在随后章节的理论分析中均要用到,因此是后续分析的理论基础。第四章在第三章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自由贸易对一国环境的影响。发现贸易自由化对环境是否有害,一方面取决于政策体制:自由贸易本身并不会导致环境问题,不当的环境政策才会导致环境问题。如果环境政策体制适宜,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并不必然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如果实际收入水平与环境质量水平之间存在相互消长关系,那么即使贸易自由化导致污染排放水平上升、环境质量下降,也完全有可能是有利于福利水平提升的;而导致污染排放水平下降的贸易自由化,也完全有可能导致福利水平恶化。也就是说:贸易自由化使得污染排放水平下降并不必然是有利的,而使得污染排放水平上升也并不必然是有害的。第五章对环境政策和要素禀赋及其相互作用对污染排放的影响作了理论探讨。研究表明如果环境污染监管政策并未完全反映污染排放的外部性,或者污染排放监管政策并未得到强制性执行,则此种条件下的自由贸易不论是对消费者个体还是对整体的环境状况都是不利的。并且,贫困国家相对富裕国家倾向于实施更加宽松的环境监管政策,自由贸易促使污染型产业向贫困国家转移,完全有可能对贫困国家造成损害。当各国同时在污染排放政策以及要素禀赋上具有差异时,比较优势由污染排放政策以及要素禀赋两个方面的差异共同决定,在要素禀赋能够影响自由贸易的情况下,“污染避难所”假说模型中的大多数结论都可能被推翻。高收入国家即使具有严格得多的污染排放监管政策,如果由此导致的成本劣势能够被其他因素所弥补,也完全有可能在污染型产业上具备比较优势。但如果要素禀赋的不同不足以抵消环境监管差异所引致的成本差异时,其结论与“污染避难所”假说模型中所获得的结论是一致的。对某些产业而言,要素禀赋效应可能增强污染排放政策所引起的效应。如果污染型产业是密集使用低收入国家相对丰裕的非熟练劳动力或自然资源的产业,则污染型产业会转移到这些具有要素禀赋优势而且环境监管相对宽松的国家。因此,各国在环境政策以及要素禀赋上的差异,随着产业特性的不同,其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其在决定国际贸易模式中所起的作用也存在差异。第六章主要对我国目前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主要分析了贸易规模、贸易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以及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结构特点。我国出口行业多为污染密集型行业,其中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机械电器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金属制品业对环境的影响较大。我国的出口市场分布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日本这些环境标准较为严格和完善的国家和地区,使得我国的出口产品遭到日益严重的绿色贸易壁垒。目前我国的某些污染密集型行业,不但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处于较大的顺差状态,而且还存在环境成本向我国境内转移的迹象。另外,这些污染密集型的行业也均是外商直接投资参与度极高的行业。第七章选取我国的相关数据对贸易与环境污染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基于时间序列的分析表明,自1985年以来我国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的提高均带来了环境负效应。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表明,自2000年以来规模效应加剧了我国整体的环境污染,技术效应减少了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结构效应增加了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环境污染但减少了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总的来说,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对东部环境质量的改善有积极影响,但对中西部地区有负面影响,中西部地区确实存在“污染天堂”的现象。从行业层面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对环境负面影响较大的行业依次是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食品饮料烟草制造业、机械电器电子设备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环境政策差异对中美贸易影响的研究表明,美国环境管制的相对严格化使得我国污染密集型行业生产的产品在中美贸易顺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而使我国承担了更多的环境成本。第八章是结论和政策建议。本章对全文作出总结并针对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近年来,银行日益飙升的高管天价薪酬已经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次贷危机的发生再次将高管薪酬推到风口浪尖。由于商业银行的监督能力比普通股东能力强,所以商业银
日本民族有崇尚强者的特性,这种特性以国家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与强国和大国结盟。对外结盟是日本外交政策重要且鲜明的特点,是研究日本对外政策的重点。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
日美同盟作为当今世界和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双边同盟之一,它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世界和地区形势的神经。然而,从冷战后成立之初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里,日美同盟的发展并不是一帆
美国对非洲援助是美国实现外交政策和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美国历届政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冷战结束后初期,非洲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相对下降。这是由于美苏两国在全球范围
本刊讯 11月28日,中华国礼运营中心启动仪式暨华道国礼(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业庆典在北京举行。
期刊
《新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新疆的发展要更多依靠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加强重点领域人才发展,促进区域人才协调发展,创新人才发展机制,优化人
本篇《虚实相生,有无相成——沧浪亭化实为虚的营造手法之研究》的选题是笔者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研究领域的一次探究,虚实相生的审美特征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中的一个主要审
自“第四点计划”提出至今,美国对非洲的援助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虽时间不长,但却因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剧烈演变而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冷战期间,美国的对非援助政策服
本文通过筛选新疆具有代表性的阿克陶、拜城、叶城、伊犁、六道湾、五彩湾、小黄山、奇台等地产煤,经过选取不同有机溶剂的逐级抽提,并对部分产地煤进行格金低温干馏。以此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