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地理学视域下的蜀文化传播——以《远方的家》为例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tong1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视觉文化盛行的信息社会中,媒介的影像体验逐渐取代了人们的亲身体验,成为受众感知不同时空文化的主要手段,这与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不谋而合。《远方的家》在传播蜀文化的过程中,既通过影像文本使受众欣赏了蜀地的灵山秀水和多姿多彩的人文风情,也通过复杂的地理景观建构了一个充满文化隐喻的意象空间,给受众呈现了蜀文化的丰富内涵。  媒介地理学是研究媒介、地理和文化互动互应关系的学科,以媒介地理学的视野观照《远方的家》对蜀文化的传播行为,把媒介地理学中的“时间”“景观”“空间”和“地方”四个尺度作为分析工具,辅以传播学和文化学的视角,解读《远方的家》传播蜀文化的方式、内容和意义。在时间上,《远方的家》既利用媒介时间生产了受众的消费时间,获得了稳定的受众群,也利用媒介时间的可逆性,追溯了蜀文化的多维历史元素,还通过记录蜀地人民对蜀文化的传承,展现了蜀文化的现实发展面貌,共同呈现了蜀文化的社会历时性内涵。在景观上,《远方的家》主要选择蜀地的饮食、传统手艺、民间艺术和聚落文化景观作为文本符号,并交叉使用真实“再现”和艺术化“表现”两种手法来表达蜀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在空间上,《远方的家》实现了现实地理空间与媒介文化空间的双向建构,完成了受众真实空间的转换,并给“失语者”和刻板印象的群体提供了表达自我的空间。通过对景观的拼贴,最终使受众建构了一个兼具开放、包容、人才济济、道法自然和浪漫闲适等内涵的蜀文化想象地理空间。《远方的家》通过“时间”“景观”和“空间”三大地理要素对蜀文化的逐步深化,最终实现了媒介地理学中人与地理相融互动的核心内涵,受众由此获得了对蜀地地方性的认知,并生成了对蜀地的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真正体现了“远方的家”的意义。
其他文献
学位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中国的期刊业经过恢复、发展、繁荣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新闻周刊的发展尤为突出,被喻为期刊发展的“第四次浪潮”。《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