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是(endometriosis, EMs)是妇科常见疑难病,其导致的痛经、不孕症等严重影响女性健康。本病发病机制认识包括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遗传学说等,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临床诊疗标准仍需完善:西医治疗以药物和手术治疗为主,由于激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手术的创伤,使治疗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学认为EMs属“血瘀”为患,大量的临床实践与研究初步证实中医药治疗本病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深入研究。目前,对EMs中医证候的认识主要以总结专家经验及文献资料为主,缺乏对本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大样本研究,且中医药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待深入。因此本研究通过对EMs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为进一步提高中医辨证治疗的整体疗效提供依据,为本病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中药新药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通过建立稳定的EMs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为今后深入探索中医药治疗EMs的作用机理提供科学工具。目的临床研究方面: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探索EMs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手术r-AFS评分、生育指数、输卵管评分、实验室指标等因素的相关性,为临床制定不同证型的EMs中医诊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以更好地为干预性治疗及辨证调护提供指导,为开展中医病证结合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动物实验研究方面:基于中医病因病机及EMs发病机制学说,建立肾虚血瘀证EMs病证结合大鼠模型,并通过观察模型的宏观表征和检测模型的微观指标,对该模型进行综合评价,为EMs基础研究提供稳定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临床研究方面: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历资料,填写病例观察表,主要观察中医证型、一般资料、主要症状及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手术情况及r-AFS分期、输卵管评分、生育指数评分、治疗方式等资料。动物实验研究方面:应用羟基脲灌胃结合自体移植法建立肾虚血瘀证EMs大鼠模型,通过对一般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性激素水平及妊娠大鼠胚胎数等指标进行观察。对以上收集的资料建立数据库,运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方差齐性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结果一、临床研究方面:本研究共收集300例住院手术治疗(腹腔镜或开腹手术)且病理确诊为EMs的患者,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证候分型以气滞血瘀型最多,其次分别为肾虚血瘀型、脾肾两虚血瘀型、脾虚湿瘀互结型、气虚血瘀型。2.300例EMs患者患病年龄段多在25岁~44岁,符合EMs多发于育龄期妇女的特点,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在其中医证候分布上有显著差异,气滞血瘀型以30岁~34岁年龄段居多,肾虚血瘀型以40岁~44岁居多。3.本研究术前行血清CA125检查其浓度与手术r-AFS分期成正相关,随着r-AFS分期升高血清CA125改变明显,r-AFS分期Ⅰ期血清CA125浓度最低,随着AFS分期逐渐升高血清CA125数值增高,Ⅳ期血清CA125浓度最高,CA125结果阴性不能排除EMs可能。4.不同证候的EMs患者手术r-AFS分期无明显不同。5.EMs属气滞血瘀型及肾虚血瘀型的患者血清CA125浓度异常比例因手术r-AFS分期而不同。6.研究发现EMs不孕患者行LF及EFI评分低者主要以气滞血瘀型为主。7.本组数据中,术后辅助用药以孕三烯酮为主。二、动物实验研究方面:本研究采取羟基脲灌胃结合自体内膜移植法建立大鼠EMs模型。研究结果如下:造模后剖腹观察移植物生长情况,体积增大,观察到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组及肾虚血瘀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组的肠系膜处均出现液体积聚的囊肿,周围可见血管形成,腹壁种植处未见典型的内异症病灶。羟基脲灌胃后大鼠出现被毛蓬松、硬、凌乱,拱背少动、扎堆怕冷、大便稀溏等;尾部自尖至根出现不同程度皮下瘀紫或青斑、眼球转为黯红;后肢多见行动艰难迟缓等。造模后大鼠体重变轻,肾虚血瘀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流变指标:①肾虚血瘀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全血还原黏度低切、聚集指数增高,病症结合模型组基本符合血瘀证表现。②肾虚血瘀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组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组相比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及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增高,其中两者的聚集指数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经过自体内膜移植法在结合羟基脲灌胃后加重其“血瘀”;③肾虚血瘀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对照组与空白组相比,全血还原黏度高切值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动物模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的状态,仍然存在模型的不稳定。性激素指标:肾虚模型对照组FSH水平差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子宫内膜异位模型组LH水平差与肾虚血瘀子宫内膜异位模型组比较、肾虚模型对照组LH水平差与肾虚血瘀子宫内膜异位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妊娠大鼠胚胎情况:造模后妊娠大鼠的胚胎数目各组差别不显著。结论一、临床研究方面:1.瘀血阻滞冲任、胞宫是EMs的基本病机,气滞血瘀型是最常见的证型,其次为肾虚血瘀型、脾肾两虚血瘀型、脾虚湿瘀互结型、气虚血瘀型,其中典型的寒凝血瘀型比率最少。2.EMs多发于育龄期妇女,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在其中医证候分布上显著不同,辨证分型时注重年龄的分布差异,治疗用药方面应各有侧重,或加强疏肝理气、行气活血的力度,或重视补肾益气、行气活血的作用。3.血清CA125浓度与手术r-AFS分期呈正相关关系,根据准确的辨证分型及血清CA125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准确地预测患者的盆腔状态,充分发挥中医在围手术期的特色,为术前评估手术风险提供理论依据。4.对于EMs不孕患者,腹腔镜下进行r-AFS分期、EFI及LF评分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医介入治疗时应参考评分指数,对于评分指数低者一方面注意加强心理情绪疏导,另一方面治疗上注重疏肝行气药物的使用。二、动物实验研究方面:本研究针对EMs的肾虚血瘀病机,应用羟基脲灌胃结合自体内膜移植法建立了肾虚血瘀EMs大鼠模型,通过观察模型的宏观表征和检测模型的微观指标,结果显示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在病灶特征、体重等一般情况、性激素及血流变指标的变化等方面具备EMs“肾虚血瘀”的特征,可以为EMs生殖障碍的基础研究提供科学客观的动物实验研究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