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通过反相微乳液原位聚合方法制备了AgCl/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无机-有机杂化膜,并对微乳液的稳定性、微乳液中反胶束的微观结构、杂化膜的形态结构以及环己烯和环己烷在杂化膜中的溶胀吸附性能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论文通过电导率法测定MMA(methyl methacrylate)微乳液体系的稳定性,结果显示:①当体系中AOT浓度0.1~0.3M,分散相(盐溶液)浓度≤0.05M,容水量([H2O]/[AOT]摩尔比)w≤9时,可以得到稳定的反相微乳液体系;②体系电导率与增溶水量的变化关系中不存在突变点,有别于一般的以烷烃(或混合烷烃)作为油相的微乳液体系。
论文采用紫外光谱(UV-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a)、动态光散射粒径分析仪(90 Plus Particle Size Analyze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MMA反相微乳液体系中纳米AgCl颗粒的形成、微粒粒径的大小和分布以及微粒的形貌等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①AgCl纳米颗粒在MMA反相微乳液体系中以球状或类球状存在,颗粒粒径分布窄,且尺寸均在80nm以下;②AgCl纳米颗粒的尺寸随体系w的增大而增大。
AgCl/PMMA无机-有机杂化膜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表明:通过反相微乳液原位聚合后形成了以氯化银为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壳的核-壳型无机-有机杂化膜材料;氯化银微粒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中均匀分散,形状规则。
通过环己烯、环己烷在氯化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无机-有机杂化膜中的溶胀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环己烯和环己烷在杂化膜中的平衡溶胀吸附量(A∞)之比可以达到130.4,与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膜中的平衡溶胀吸附量的比值54.7相比较,有了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