芨芨草遗传多样性研究

来源 :石河子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6s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研究新疆不同居群芨芨草A.splendens形态差异,利用RAPD技术研究芨芨草居群内与居群间的遗传多样性,探讨形态变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遗传变异与居群地理位置、授粉方式、种子传播方式等物种特性之间的关系;同时对RAPD分子标记技术在芨芨草上的研究方法(包括DNA提取,反应体系优化)作一探讨,为芨芨草居群遗传学的研究作一前期工作.该研究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芨芨草小穗与种子形态特征的变异;测定种长、种宽、两颖长、芒长作级差、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分析,利用DPS软件作出7个不同地理种源芨芨草形态上的聚类图,结果发现:霍城居群、奎屯居群、和静居群和奇台居群聚为第一类,芒长最短,第一颖与第二颖也是最短;北湖居群单独聚为第二类,芒长位于第一类居群和第三类居群之间,两颖是最长;布尔津居群和石河子152团将军山居群聚为第三类,芒长最长,第一颖长与第二颖长位于第一类居群和第二类居群之间.表明:芨芨草小穗、种子外形特性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相关性,而于采集点生境直接相关.2.RAPD技术(1)对芨芨草基因组DNA的2种提取方法进行比较,选出适合干、鲜材料进行RAPD分析的方法,CTAB简单提取法.(2)对RAPD反应体系中的一些重要参数进行优化,包括模板浓度、Mg<2+>、dNTP、引物,建立适合芨芨草RAPD分析的PCR反应体系.即在12.5uL的反应总体积中1.5mmol·L<-1>MgCl,0.2mmol·L<-1>dNTPs,0.5U Taq酶,20ng模板DNA,10bp随机引物3.2pmol.反应程序为:前5个循环为95℃变性30s,35℃复性45s,72℃延伸80s,后36个循环为94℃ 45s,36℃ 40s,72℃ 70s,最后72℃延伸10 min.该反应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3.居群间与居群内遗传多样性研究(1)从60条引物中筛选出18条引物,扩增出162条带,作为7个居群间遗传多样性分析,多态带的比率为68.18%.遗传聚类表明:在天山以北的石河子两个居群、奎屯居群、奇台居群、布尔津居群聚为第一类,位于天山主脉和侧脉之间的霍城居群聚为第二类,天山以南的和静居群与其它居群相差较远,聚为第三类.(2)从60条引物中筛选出16条引物,在石河子152团将军山居群内(A6)扩增出125条带,多态带的比率为62.2%,在石河子北湖居群内(A7)扩增出147条带,多态带的比率为78.5%.在石河子的两个居群中,北湖居群处于轻度盐碱环境,将军山居群处于湿润的山脚下,生态环境比北湖居群更利于植物生存,但多态带的比率却小于北湖居群,遗传变异的水平比北湖低.
其他文献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把实施通识教育、改革通识课程作为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高技能型高职人才的重要举措.通过对N学院高职生的调查发现,高职生对通识课程的学习投入度不高
本研究以二倍体粗山羊草(DD)与四倍体硬粒小麦(AABB)合成的双二倍体 Am6(AABBDD)为材料,对其主要性状特点、细胞学稳定性、白粉病和条锈病的抗性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与普通小麦济南 17 进行杂交,构建 F2分离群体,对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基因进行了 SSR 标记分析。获得结果如下:1、利用形态学和细胞学相结合的方法,从双二倍体 Am6 自交后代中选育出 30 个种质系,它们...
高频再生体系是水稻遗传转化的基础,本实验以水稻成熟胚为外植体,研究细胞分裂素6-BA对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以期建立一个高频再生体系,同时对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过程中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研究,为探讨愈伤组织分化机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 (1) 在含2,4-D的诱导培养基中添加适当浓度的6-BA能显著提高水稻成熟胚的出愈率和愈伤组织质量。253出愈率达到92.9%。此类愈伤组织极易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