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顺应论分析外交语言中的语用模糊——以例行记者会为例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x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用顺应论研究外交语言中的模糊语。在1965年,由扎德(Zadeh)提出的模糊集合论(Fuzzy Sets Theory)标志着一种新的学科即模糊语言学的诞生。扎德指出我们所在的客观世界中和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思想都充斥着界限不明、模糊不清的状况。受扎德的影响,人们对模糊语言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也促进了模糊语言的研究。然而,对于外交语言中语用模糊的研究则关注度很少。因此,本文将把顺应论作为理论框架,以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的言论为例对外交语言中的语用模糊进行研究。  本论文在回顾模糊语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宽松的模糊语的概念。论文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以外交部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言论为语料,从维索尔伦(Verschueren)的顺应论出发,探讨了外交语言中的语用模糊现象。从结构顺应和语境顺应的角度出发,本论文侧重分析了模糊语言在外交语言中的结构顺应形式。研究结果表明,发言人所使用的语用模糊策略的结构顺应主要表现在词汇和句法层面上。发言人就是通过这些语言形式来传递不同的言外之力。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发言人的语言使用是有选择的,通过使用语用模糊这一策略,使说话人顺应与例行记者会这一语境相关的心智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语境相关成分),以完成发言人的交际目的。然后本文从语用角度出发,对外交语言中的模糊现象所体现的功能进行探析和研究。研究认为:在外交活动中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能够有效地促进外交关系的和谐发展,达到提高话语灵活度、保护自身、保留信息,表达礼貌等语用效果。  研究表明,模糊语言在外交场合中的合理使用不仅不会阻碍外交语言的准确性,相反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提升表达的有效性。外交家通过语用模糊不把话说绝,永远留有余地的交际方式正反映了外交的特殊目的——维系各国的政治利益和政治关系。本论文的研究试图为推动模糊语言学及语用学的发展做出一些努力。对于从事外交,翻译及教育工作的人员,更准确的理解外交语言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其他文献
女性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发源于18世纪的自由女性主义,泛指女性争取与男性同等的社会权利的主张,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女性主义是跟女权主义、妇女解放运动紧密相连的。
本文研究大代号在汉语连动句中的分布和释义。   汉语连动句是汉语中的基本句式,其中两个或者更多的动词属于一个主语,它们之间没有联合关系,不易分清主次,没有语音停顿或连词
中国文明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对文字的重视。一方面,文字记录的历史从古至今绵延不绝;另一方面,就是中国人历代对于文字之美的重视和创造。从殷墟甲骨文字开始,先民便有意无意在创造文字之美。先秦青铜礼器、乐器、兵器、权量等大量铸铭凿刻的文字代表着当时文字之美的极致。秦汉时期更是文字使用、创造的高峰,对于文字的设计和美化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此后,六朝烂漫天成、隋唐谨严庄重、宋元玉润精工、明清借古开新,一至
托妮·莫里森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一直致力于保存和弘扬黑人文化,始终以表现和探索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已任。《爵士乐》是她的第六
加拿大作家卡罗尔·希尔兹于1935年出生于美国,在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长大,后移居加拿大。她的作品包括三部短篇故事集、三本诗集、四部戏剧和近十本小说。这些作品令她获
本文以论语境理论在翻译中的关联与制约为题,通过对语境的分类,探讨各种语境对翻译的作用,旨在揭示语境理论在翻译全程中的关联与制约作用。   语境问题由来已久,不同的学科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