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ost-colonial Study of Bharati Mukherjee's Works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芭拉克·穆克尔吉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裕家庭。此后她前往美国求学,并在爱荷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定居于美国。由于从印度到海外的旅居经历,她的作品往往侧重描写女性对来自帝国主义和男权主义的双重压迫的反抗。本文以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于90年代的后殖民主义作为理论基础,从女性主义视角切入对穆克尔吉三个阶段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印度女性在种族,阶级和性别的三重压迫下积极努力寻找自己声音,以及穆克尔吉本人身份认同的嬗变过程,再现了她们从边缘化的“他者”逐步转化成为“自我”的过程。  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节为引言,概述穆克尔吉的生平和作品,同时分析了后殖民女性主义和第三世界女性在西方世界的沉默失声,指出在西方人眼里被扭曲的第三世界妇女的刻板化形象,反思了以西方为中心的霸权主义的现状。  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共同努力揭示政治关系中的不平等待遇,积极为弱者和边缘化的“他者”寻找解决方法。融合两家之长的后殖民女性主义则是将“种族”,“性别”和“阶级”放在一起,更好地诠释了第三世界妇女的境遇。第二章节梳理了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理论脉络,并分析了在穆克尔吉作品中特定人物在帝国主义和父权社会中的沉默失声在各个方面的表征。  第三章节分析了穆克尔吉笔下人物为打破沉默所做出的努力。由于女性运动的崛起使得第三世界女性意识到自己此刻尴尬的沉默状态,主人公蒂姆和嘉思敏在作品中分别以沉默和行动来积极还击,打破沉默。  第四章节结合上一章分析继续探讨穆克尔吉写作三个阶段身份认同的嬗变过程,指出穆克尔吉在其个人创作过程中也积极地反应出自己从“他者”变成了“自我”,最后在第一世界重塑自己的身份和发出自己的声音。本章节分为三部分对其三个阶段进行详细阐述。  第五章节通过运用后殖民女性理论对穆克尔吉写作阶段的分析,总结了穆克尔吉作品中第三世界妇女形象,这些形象极大地改变了西方主流文化对第三世界妇女以往僵硬刻板形象的认知,同时也拓宽第三世界妇女文学的研究领域。
其他文献
在翻译界,无论是在翻译研究领域,还是在翻译教学领域,译文质量的检验问题一直受到翻译批评家和翻译研究者的特别关注。针对译文质量的检验,研究者一般都将普通翻译理论所制定的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