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选择的经济后果分析在企业合并中,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差异,一直是困扰国内外理论界的会计难题。FASB和IASB相继在2001年和2003年取消了权益结合法,只保留购买法。中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却保留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并明确区分了两者的适用范围及处理方法。对购买法下形成的商誉,中国会计准则(CAS)借鉴了FASB和IASB的处理办法,不再进行摊销而是采取每年减值测试,从而缩小了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财务结果的差异。新准则关于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既考虑了我国的实际国情又考虑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选取新准则实施后沪深两市2008、2009年发生的72个企业合并事件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和概率单位回归分析,对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的差异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中,将合并样本分为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两组,对并购公告日前后窗口期内两组样本的CAR(累计非正常报酬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发现:在并购公告日之前,权益结合法下CAR均值为正,购买法下CAR均值为负,且具有显著差异;在并购公告日之后,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下CAR均值都为正,且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在并购公告日之前,投资者对购买法下的企业合并反应消极。这可能是由于在购买法下,企业往往通过现金或举债等方式进行收购,企业预期表现不明朗;而在并购公告日之后,收购基本信息被披露,企业预期比较明朗,投资者反应积极,同时,由于商誉的处理方式由摊销改为减值测试,也增强了投资者对购买法下企业合并的信心。为了进一步检验提出的假设,本文选用了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ROA(总资产报酬率指标)、ROE(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反映企业债务筹资能力的产权比率指标、资产负债率指标。通过概率单位回归,对这4项指标与两种合并会计方法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发现,4项指标均与权益结合法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OA、ROE指标的检验结果说明年末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在该年采用权益结合法使得企业在年末报告了较高的净利润,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产权比率、资产负债率指标的检验结果说明年初财务杠杆高的企业在该年更倾向于选择权益结合法。最后,立足国情,在不放弃权益结合法的前提下,本文就如何缩小两种会计合并处理方法经济后果的差异提出了合理性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新企业合并会计准则力求实现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在会计处理上的趋同,但投资者和企业对权益结合法仍具有偏好,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的经济后果具有差异。与以往研究相比,新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本文依据新事实,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企业合并方法选择的短期市场表现以及与财务指标间相互关系,通过研究能够丰富我国合并会计理论的内容,为我国有关部门评价新企业合并会计准则的效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