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文化的研究缘起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然而有趣的是,学者们普遍接受政治亚文化状态的存在,但是对特定组织、特定群体的政治亚文化研究却涉及较少。现代大学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在特定的外部宏观环境(如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等)和内在微观因素(如组织目标、文化等)影响下,内部参与主体对政治体系产生特有的价值态度、行为取向或心理因素,从而会形成富含自身特征的政治亚文化现象和特征。本研究试图以大学政治文化为研究主题,界定其概念、特征与影响因素,厘清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大学政治文化的变迁轨迹,并探寻其变迁机制和未来走向。本研究以结构功能主义分析作为理论框架,采用归纳演绎法,在辨析政治文化三种视角基础上,提炼出大学政治文化狭义心理内涵、政治亚文化属性、富含运行特征烙印、菁英阶层政治文化、经由大学特定环境中的政治社会化而传递与嬗变,以及与外在环境互动影响的六个特征,并由此界定大学政治文化的基本概念。遵循中国政治体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在1949年至1965年间新中国高等教育探索阶段、1966年至1976年间高等教育停滞挫折阶段、1976年至1992年间高等教育发展思路转变阶段和1992年以后的高等教育快速腾飞阶段,新中国大学政治文化表现出迥异的变迁轨迹。本研究建构了中国大学政治文化的变迁机制理论模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及二者的交互作用,通过影响大学治理运行模式,影响大学内部参与主体角色定位,从而导致了参与主体政治态度、政治信念逐渐发生迁移。本研究还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编制大学政治文化调查问卷,向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五所高校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869份。统计分析结果呈现了当前中国大学政治文化的现象和特征,教师员工与学生之间、不同类群的学生之间、不同类群的教工之间,对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政治过程和政治活动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与1992年以来大学政治文化的变迁轨迹相吻合,呈现出―参与式氛围‖浓厚、―改革型‖意愿强烈的基本特征。本研究还构筑了理论简化模型,经变量的操作化,统计数据的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据此中国大学政治文化的变迁机制得以一定程度的检验。本研究认为,未来中国大学政治文化将呈现出参与式政治文化的深度不断得以强化、创新型政治文化的理念得以不断聚焦,以及和谐性政治文化的内涵得以不断弘扬的总体发展走向。本研究最后还讨论了三个研究局限,并对未来本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展望与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