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和RAPD、SSR技术对一个韩国魁蚶自然群体和三个中国魁蚶自然群体进行群体间形态变异及遗传结构的研究,分析了四个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变异及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主要结果如下:
1.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分析方法对韩国统营、山东黄岛、山东蓬莱、江苏前三岛四个地理区域的魁蚶(ScapharcabroughtoniiSchrenck)种群间的形态变异进行了研究。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Tukey检验表明,魁蚶不同地理群体表现出显著形态变异(P<0.05)。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黄岛和前三岛两个群体形态最为接近,首先聚为一类,然后与韩国群体聚类,再与蓬莱群体聚类;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PC1为33.366%,PC2为20.407%,PC3为15.422%,三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9.195%;建立了魁蚶4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分别为韩国通营为96.4%,山东蓬莱100%,山东黄岛84.3%,江苏前三岛95.6%。
2.应用RAPD标记技术对魁蚶(Scapharcabroughtonii)的一个韩国群体与三个中国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对四个群体133个个体进行扩增,共检测到171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为167个,四个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比例:韩国群体为86.55%、黄岛群体为90.06%、蓬莱群体为85.96%、前三岛群体为89.47%;四个群体Shannons多样性指数为0.4599±0.2323~0.4913±0.2136,Neis多样性指数为0.3083±0.1707~0,3310±0.1992,表明四个群体遗传多态性较好;四个群体遗传分化指数在0.0058~0.1214之间,其中韩国与中国的三个群体分化明显,说明韩国与中国三个群体的遗传结构差异较大,黄岛群体与前三岛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最小。基于四个群体Neis遗传距离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显示,黄岛群体与前三岛群体最先聚类,两群体间距离最短,再与蓬莱群体聚类,最后与韩国群体聚类。
3.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魁蚶(Scalpharcabroughtonii)的一个韩国群体和三个中国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魁蚶四个群体在六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11.3333~14.333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6.2977~9.5973;魁蚶四个群体在六个位点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值为1.9777~2.3393,遗传多样性丰富;魁蚶四个群体在六个位点的平均观察杂合度为0.7849~0.8753,并且根据计算出的四个群体在各个位点的FIS值,笔者发现除黄岛群体在位点KSB311外,四个群体在六个位点都存在相当明显的杂合子缺失现象;魁蚶四个群体两两之间遗传分化FST计算结果表明,除黄岛群体与前三岛群体之间分化不显著外,其余两两群体间分化显著;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黄岛群体与前三岛群体首先聚在一起,再与蓬莱群体聚类,最后与韩国群体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