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以椎动脉受压迫或痉挛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一型颈椎病(CS),其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的10%—15%。其症状表现复杂多变,如眩晕、头昏、头痛、颈肩痛、耳鸣、失眠、视力障碍、记忆力障碍、平衡障碍等。目前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方法多样,颈椎牵引是较为有效的疗法之一,但其力值、角度、方式现在仍无定论,且多集中于对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应用,并不一定适合CSA。本课题采用Borden氏测量法探讨CSA患者颈椎曲度弧顶点的分布规律,得出CSA好发部位,分析弧顶点的分布与弓弦距改变的关系;探讨颈椎牵引的角度、重量、牵引方式对弓弦距(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及颈椎弓弦距等因素对CSA转归的影响,得出适合CSA的牵引方法。方法:(1)采用Borden氏测量法在65例CSA患者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生理曲度弧顶点的分布情况。(2)60例CSA患者分为两组。A组:间歇牵引组,采用坐位枕颌带牵引,牵引方式为间歇牵引,牵引30S,间歇10S,总共时间为15—20分钟,牵引角度视病情及X线改变而定:生理曲度变直采用中立位或前屈位牵引;反曲的采用中立位或仰伸位牵引;上颈段C1-3后伸5-10度牵引,C4-5为0度牵引,C5-6为前屈5-10度牵引,C6-7为前屈15度。牵引重量:初期1-3kg,后期不超过体重的15-20%。B组:持续牵引组,采用坐位颌枕带牵引,牵引时间20分钟;牵引角度中立位牵引;牵引重量以患者耐受为限,但不超过体重的15-20%。结果:(1)65例CSA患者的颈椎曲度弧顶点位置分布的频数以C4中分布的频数最多(20.0%),C5中次之(11.0%),其次C4下(13.8%)、C6下最少(1.5%)。对各组中颈椎弓弦距值进行方差分析,其结果P>0.05,不同弧顶点的CSA患者颈椎弓弦距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牵引方式对弓弦距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角度的牵引对弓弦距的改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中立位、前屈位牵引对弓弦距改变量影响比仰伸位大;重量与弓弦距的改变有正相关关系(r=0.573,P<0.01),牵引重量在自身体重的15-20%范围内时,重量越大弓弦距的改变越大;电脑前僵硬姿势工作时间与弓弦距的改变呈负相关(b=-0.384,P<0.05),电脑前僵硬姿势工作时间越长,弓弦距改变越小;疗程与弓弦距的改变呈正相关(b=0.126,P<0.05),疗程越长,弓弦距改变越大。年龄与转归呈负相关(b=-0.147,P<0.05),年龄越小,转归越好;牵引方式对转归的影响,间歇牵引(P<0.05)好于持续牵引(P>0.05);弓弦距的改变量与转归呈正相关(b=0.827,P<0.01),弓弦距改变越大,疗效越好。结论:(1)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部位多发于C3、C4、C5。(2)颈椎弓弦距的改变与CSA转归呈正相关,弓弦距改变越大,转归越好。(3)前屈位和中立位对恢复颈曲和对CSA转归影响较好,中立位和前屈5—10度内可作为牵引的适应期使用。(4)间歇牵引对CSA转归影响好于持续牵引。(5)患者初期用1—3kg牵引,最终达到体重的15—20%时,重量改变与CSA转归呈正相关,重量越大,预后越好,治愈越高。(6)年龄与CSA转归成负相关,年龄越小,转归越好;电脑前僵硬姿势工作时间与转归呈负相关,电脑前僵硬姿势工作时间越短,转归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