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西北黄土地区的石油开采与生产,给周围水体及土壤带来严重污染。本文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以及现场扩大实验对西北黄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过程中,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浓度会影响微生物降解能力。实验室内,在加菌翻耕条件下降解28d后,0.71、1.684、3.579g/kg三种污染强度的石油烃降解率分别为92、93、98%,而现场条件下经过79d处理后,6.655、12.767、15.34g/kg三种污染强度的石油降解率分别为83.7、56.2、47.5%。表明石油污染物浓度在3.579~6.655g/kg之间时,微生物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2.降解24d后,接种量为0、5、10、15、20、25、30mL土样的石油烃降解率分别为48、52、65、71、75、85、81%,表明实验初期在土壤中投加高效菌对石油生物降解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束时,上述不同种接量土样的石油烃降解率分别为79、85、83、84、82、86、85%,表明实验后期接种量的大小对石油的生物降解效果影响不大。接种方式对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影响不显著。3.石油烃的降解率随土壤含水率的提高而增大,降解48d后,含水率含为2、5、10、15、20、25、30%土样的石油降解率分别为0.6、18.2、41、46.6、63.9、74.4、80.1%,表明土壤含水率是影响微生物降解石油的重要因素,土壤含水量过低,微生物的活性受到抑制。4.土壤中添加氮、磷营养后,大大刺激了接种微生物的活性,处理效率明显提高,降解27d后,A、B、C、D组土样的石油降解率分别为72.5、86.2、75.8、78.0%,均高于对照样(24.8%)。实验后期(27~79d),由于加入的营养物质已经被耗尽,微生物活性开始减弱,石油污染物降解速率几乎为零。5.温度较高利于生物修复。37℃土样的降解效果优于20℃,降解48d后,37℃土样的石油烃的降解率为80.2%,而20℃土样的石油烃的降解率仅为59.6%。6.细菌的数量与土壤电势有关,细菌通常带负电,细菌越多,土壤电势越高,通过测定土壤中的电势可以间接的反映微生物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