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苏州诗论家群体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gayle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学集群或流派是历史的产物。以叶燮为代表的清初苏州诗论家群体的诗学思想,其生成与演变进程也不是由某个单一因素促成的,而是在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中由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是清朝的鼎盛时期,也是所谓“集大成”的清代诗学的发轫期。就地域来分,清代诗话的作者以江、浙一带为最多,梁启超先生在《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一文中便描述了以江苏的苏、常、松、太和浙江的杭、嘉、湖一带为清代诗学的最盛。本文以清初苏州诗论家群体为研究对象,并选择以叶燮、沈德潜、薛雪、李重华为代表进行研究。在清初的苏州文坛和诗学园地,这是一个半自觉或不自觉的诗学集群,即以叶燮为代表的、由叶燮等四人构成的清初苏州诗学集群。这是一个由地缘、师缘、学缘构成的、前后相续的、在诗学观念上具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诗学集群。本论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说明本论文撰写之目的和研究方法,并概述清初苏州诗论家群体的研究现状与问题。第一章,先从苏州诗学的历史背景及清初诗学的地域格局两个方面介绍苏州在清代何以成为中国诗学的重镇,之后从著述活动和特色两个方面,宏观的介绍以叶燮为源头的清初苏州诗论家群体;第二章,笔者从研究对象的思想着手。中国古典诗学以儒家的古典诗学为正统,道家和后来传入的佛教为补充。儒、道、释三水分流亦三川汇一,共同体现着传统诗学的价值观。以叶燮为首的清初苏州诗论家群体也不例外,只是在思想的生成与结构中灌注了他们人格体验、自我修炼与文艺襟怀。基于此,笔者从儒家思想、与佛学的关联以及儒、道、释之互动三个角度论述四位诗论家的思想维度。第三章,从主、客体之本以及二者联系之“气”论阐述研究对象对于诗歌创作理论的独到见解。第四章,笔者分别分析叶燮等四位诗论家对于诗歌之美境的不同认识,最终厘清其审美基调。第五章,论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叶燮与沈德潜的文学史观,主要包括诗歌的源流正变、盛衰、文学发展论等方面。余论部分,从叶燮独特的知性品格以及沈德潜、薛雪、李重华各自的影响、传承与发展和叶燮、沈德潜与其他诗论家对于诗学观念的辩驳三个方面补充说明四位诗论家独具之特性、历史地位与影响,进而对这个清初苏州诗论家群体进行梳理与总结。以上可知,面对这个诗学集群,我们只有充分考虑到它的历史渊源、精神姿态、言说构造,才能够更为深入地洞见其本源与特色及其实绩,为后来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
其他文献
为了实现果树挂果期的精准管理,针对树上苹果早期估产问题,以"Gala"苹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对定果后的果树进行产量估测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图像处理结合支持向量机的树上苹果早
<正> 在日本,越来越多的小学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快乐午餐”。这不仅给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少年儿童以充分、全面的营养,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科学的饮食习惯,因而受到家长们
<正> 一、民族器乐曲的乐谱及其传播特征 音乐是一种精神文化活动的组成部份。它通过声音来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音乐同时又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形式,以这种声音表现为媒介和载
针对中文地址非结构化、不规范的特点,在构建中文地址模版和中文地址词典等重要知识库基础上,基于中文地址模版引入了中文地址分词的预处理;并在中文地址词典的支撑下采用逆
<正>由中国画研究院策划组织的“20世纪中国画名家作品系列观摩活动”的第二项展览“双星辉映——齐白石、黄宾虹册页、信札、诗稿作品展”于2005年12月23日在中国画研究院美
土地是城市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也是人类生存不能脱离的物质基础,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资源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重新组合,短缺的土
分形是组成部分以某种方式与整体相似的形 ,它研究的对象是具有自相似性的无序系统 ,其维数的变化是连续的 .据此总结了分形理论的发展过程 ,特别是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
在颁布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标准的框架下,采用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CFERN)台站多年连续观测数据和2007年辽宁省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公共数据,对本溪市和大连市森
油画的艺术语言是绘画的基础,潜心的艺术语言研究表现了油画艺术感染力的强劲。如今油画艺术仍在以不同形式形态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些精湛的艺术语言,表现着独特的美感,呈现着
对不同耐盐性的3种木本植物华北卫矛、金银忍冬和红皮云杉在NaHCO3胁迫下的相对生物量、游离脯氨酸质量摩尔浓度,以及叶绿素、Na+、K+质量分数和Na+/K+等生理指标进行了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