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1949—1966年的中国新诗理论与批评的状况,包括一些理论话题、理论与批评的运作形态、一些重要的理论批评家。 理论话题包括现代新诗格律建构中格律与自由的问题、抒情诗与叙事诗理论的问题。讨论格律建构时选择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艾青的自由诗理论;臧克家的半自由诗理论:何其芳、卞之琳、林庚的格律诗理论,来反映理论问题在历史中展开的广度和深度及其拓开的新的理论可能性。讨论抒情诗和叙事诗理论时,通过对沈仁康和安旗理论的分析,探讨抒情诗和叙事诗理论在时代语境中正常展开的可能性和其受制约的表现。通过对沈仁康的抒情诗理论批评的分析,呈现出抒情诗理论与批评在受到规训的同时是如何开拓正常的理论空间。安旗在具体的文本批评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在一定的意义上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同时更能看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是如何渗进叙事诗文类理论的探索中。反映当代新诗理论与批评的运作形态,主要是选取建国初期和1957年反右运动时期两位理论与批评家来分析。这两个时期无论是对整个社会还是对诗歌理论与批评来说都是发生重大变动的时期。阿垅的诗论主要写于解放前,但结集出版是在建国初期。它的结集出版是建国初期新诗理论与批评界的一个重要信息,通过对他的解读可以得知建国初期各种理论与批评甚至意识形态的力量的相互较量情况。沙鸥的诗论明显地体现出反右运动时的特殊时代氛围的巨大“训话“能力。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理论与批评家在特殊的时代氛围中内在的脆弱性。通过阿垅和沙鸥两人的分析,可以从更广大的范围了解整个当代诗歌理论与批评中的权力较量。当然,上面的分析都是通过一个个的有代表性的理论与批评家的分析来完成的。既把握代表人物的理论全貌,又把握时代的理论问题。 本文的目的是动态地把握中国新诗理论与批评中的各种力量的较量和消长状态,同时展示各个理论问题在探索过程中取得的有价值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