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局与台湾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h82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招商局从创立之初,就不是一个区域性企业,分支机构遍布全国,目光放眼世界,“招天下商,通五洲航”是招商局的宏伟志向。在百余年的时空转换过程中,招商局作为一个企业,在晚清、民国、新中国都留下了深深的历史足迹,在台湾也留下了深深的历史足迹。 在近代,台湾也受到日本和法国的侵略,招商局积极运兵赴台反抗侵略,对台防给予有力的支持。台湾建省后,招商局与台湾商务局从冲突到合作,促进台湾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台湾经济的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徐学禹的《中央训练团台湾行政干部训练班航政讲义》,不但让台湾行政干部训练班的学员对台湾航运有了基本了解,提出接收台湾应注意的问题,还为台湾接收及重建做了展望。台湾光复后,招商局又积极参与日伪船舶及敌产的接收,建立台北分局及高雄、基隆办事处,开展对台运营,开辟对台航线,运送人员物资,促进了台湾航运业的复兴与发展,加强了两岸的交流与沟通,在一定程度上为招商局1949年的迁台工作奠定了基础。 抗战胜利后,招商局陆续恢复长江沿海各埠分局及办事处,航线遍及南北洋沿海及东南亚各地,拥有大小船舶490艘,达到招商局成立以来船舶拥有量的最高点。1949年,招商局随同国民党当局迁往台湾,迁台船舶为92艘,并承担了国民党当局机关、人员及物资的迁台工作。迁台后,随着形势的变化,船舶数量、分支机构、码头、员工以及航线缩减,台湾招商局实力骤减。 在大陆,招商局原设在沿海和长江的分支机构就分别归并于各地的海运局和长江航运局,形成了新中国港航业的基础。而香港招商局宣布起义,承载了继续招商局历史的重任,保留招商局的老招牌。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台湾与大陆陷入完全隔绝状态,两岸之间的一切经贸关系随之中断,台湾经济也暂时脱离大陆经济圈,走上各自发展的道路。招商局也天海各一,走上各自的发展道路。 台湾招商局,退居一隅,市场空间小,航运不景气,经营环境恶化,船舶的老化及不适应的远洋航线,人员情绪极不稳定,资金的短缺,军方的调拨等,使其举步维艰。朝鲜战争爆发和油轮公司归并,使台湾招商局得以喘息,营运有所改善。 1954至1965年间,伴随台湾经济的稳定增长,台湾招商局更新大量海轮,实力得到长足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也促进台湾对外贸易。但海轮的更新,都由台湾招商局自行筹措,或拆解或出售旧船,或借债及以分期付。台湾招商局的船只老旧,替台湾当局偿还美债,与更新海轮的债务负担,导致了台湾招商局的财务危机。在台湾当局的干预下,台湾招商局进行整顿,人事、财务等问题得到解决,兴建新船,积极开展对外航运。 台湾的经济进入所谓的“起飞”阶段,外贸进出口剧增,由此刺激台湾航运业的发展,作为台湾航运业老大的台湾招商局也因此得到发展。而台湾招商局,对于台湾贸易发展,经济开发,直接或间接提供不少力量,以低运价协助公私物资产品的输出,和指定任务的完成,及提供专业与技术人才,协助民营航业公司,协助台湾造船工业的起飞,若干船舶愿受较高造价在台建造。因此,台湾经济繁荣,航业发展,台湾招商局都有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台湾当局的国际环境受到影响,台湾招商局对外航运亦受到影响。阳明海运公司因应成立,并将台湾招商局的资产陆续并入,直至1995年完全并入,阳明海运公司继承台湾招商局的资产及航运业务。阳明海运公司经过民营化,灵活掌握商机,积极参与国际航运竞争,运量、营业收入及航线都得到大幅度增长。 伴随着改革开放,招商局集团取得了第二次辉煌,已发展成为一家综合的大型现代企业集团。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招商局集团和阳明海运公司在航运、港口等方面有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招商局与台湾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招商局与阳明公司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其他文献
商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行业,它的发展离不开商人的活动。元代社会商业色彩浓厚,经商之风盛行,大批世人投身于经商之列,如寺院僧侣、农民、文人士子、手工业者以及官
刘子翚从发蒙至少年时代都在家塾中就学。五夫里刘氏既治“经”也治“史”的家学传统和忠义之气的家风,对刘子翚影响甚大。政和八年至宣和元年间,刘子翚“未冠游太学”,至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