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地区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早期文明,甚至一度向文明时代推进,其中尤以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为典型代表。令人不解的是,正当良渚文化如日中天之时,它却突然的衰落了,长江下游早期文明的演进步伐也随之中断。究其原因,本文认为是良渚文化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以内部因素为主。 大约在距今4500年,良渚文化进入晚期阶段,一系列尖锐的社会问题开始凸显。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稻作农业,其生产潜力逐渐衰竭,已经无力支撑社会文化的持续复杂化。良渚社会上层试图通过扩大财富经济与显赫消费的方式,来挽救日渐分离的良渚社会的做法也归于失败。结果,不恰当的政治、宗教行为,进一步损害了衰退中的稻作农业的生产能力,良渚社会的政治聚合能力持续丧失,分离倾向不断加剧。这时,自然环境的恶化使得原本萎缩中的稻作农业雪上加霜,周边文化势力的趁虚而入,也增强了良渚社会内部矛盾的复杂性。于是,内外交困的良渚文化,最终没能完成社会的转型,在文明社会的前夜崩溃了,从而宣告了长江下游第一次文明化高潮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