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根据不同关闭深部切口的方法对初次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恢复的临床对照,探讨不同缝合方式对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式,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关节外科接受首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病例,对选取的69例接受首次膝关节置换病例深部切口分别采用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与间断缝合、双向倒刺线连续缝合三种不同缝合方式及缝合材料参与统计分析,平均分成3组,每组23例。对比分析各组患者手术缝合时间;术后24小时引流量;输血人数(输血率);术后24小时膝关节周径变化;术后第1、3、5天膝关节活动度;术后第1、3、5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术后1周、2周膝关节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 knee score,HSS);瘀斑、渗液等并发症。结果:共69例病人进入统计,其中男性8例,女性61例。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组手术缝合时间(17.70±2.53)min,双向倒刺线连续缝合组(9.04±0.93)min和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组(10.87±1.18)min,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组术后24小时引流量(140.87±32.07)ml,双向倒刺线连续缝合组(80.87±8.35)ml和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组(150.00±22.61)ml,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输血患者比例分别为26.1%(6/17)、8.7%(2/21)、21.7%(5/18),双向倒刺线连续缝合组均低于可吸收缝线间断或连续缝合组。各组术后膝关节周径变化比较中,双向倒刺线连续缝合组、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组、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5天膝关节活动度上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前、术后1周、2周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5天VAS评分中,双向倒刺线连续缝合组、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组、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在术后瘀斑及并发症方面比较,双向倒刺线连续缝合组有较少的并发症和瘀斑形成,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中深部组织三种不同缝合方式及缝线比较,双向倒刺线连续缝合组能够显著缩短缝合时间及提高缝合强度,手术操作时间缩短,围手术期并发症减少,术后24小时引流量较少;同时不增加术后疼痛、肿胀及膝关节屈伸活动的锻炼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