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同为我国中医外感热病学的理论体系。寒温争鸣始于金元,盛于明清,是中医发展史上一次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的学术大讨论。尤其在清代,随着温病学说的逐渐成熟,寒温争鸣所涉及的广度和深度是最广泛最深入的。本论文采用文献整理、归纳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认真阅读与分析研究,力求系统全面地探讨清代寒温论辩的历史面貌,总结出客观科学的结论。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清代寒温论辩主要有温疫与伤寒之间的论辩、温病与伤寒之间的论辩以及温病内部温疫与温病、新感与伏邪的论辩等。其阶段性的发展脉络大致为:清代早期的温疫学说针对伤寒学说的辨议;清代中期的温病学说,尤其是新感温病针对伤寒的论辩;清代晚期伤寒学说对温病学说的论辩与温病学派内部伏气温病理论的重新回归。2论辩所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头绪繁多,但究其本质,就在于:伤寒包不包括温病?伤寒法与方可不可以治疗温病?3温病学家和伤寒学派都在研究温病相关理论。所不同的是,温病学家认为他们在阐发仲景所未发;而伤寒医家则认为他们只是发挥仲景之本义而已。4“伤寒”与“温病”的概念在中医发展史上经历了一个此消彼长的历史更迭过程。有关伤寒与温病的关系之争,也是概念之争,是广义伤寒与狭义伤寒之争。伤寒与温病在概念消长更迭的同时已不再是原来的面貌,反映了对疾病认识不断深入,疾病分类不断细化基础上的医学进步。5在清代,有关温病和温疫是否是同一种病,认识上存在很大分歧,主要有三种观点:温病与温疫不同、温病与温疫同义、温病包括温疫。事实上,在细菌学产生之前,仅从临床表现来区分某个发热性疾病是否具有传染性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无论温热学派,还是温疫学派,他们论温热、论温疫,所涵盖的病种范围并没有严格的区别。到清代后期,这两个学派从两条独立发展的平行线逐渐出现了相互交叉的现象,这也是温病学说的重要整合与发展。但是,作为温病病因学上重大突破创新的“戾气”学说,没有在清代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这不得不说是温病发展史上的一个遗憾。6在清代,伏邪温病一直作为主流,直到叶桂《温热论》的诞生。叶氏学说开创了新感温病研究的一个高峰。之后,吴鞠通等继承叶氏理论,并把他的新感温热的理论应用到空前广泛的领域。但是,伏邪温病的理论并没有退出温病理论的舞台,在清代后期大有回归之势。7清代寒温论辩还表现在寒温融合的萌芽。这一外感热病领域的新现象,首先在伤寒学派内部发端,出现了寒温融合之作。寒温融合还表现在从清代中期始出现了一批不以“寒”或“温”来命名的外感热病著作。8在清代,温病学说蓬勃发展、影响巨大,已经在民间占有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清代政府医学分科始终沿袭旧制,以“伤寒”概括整个外感热病;在医学教育上,也始终按照传统的伤寒学派的观念教育学生。从这个层面上,可以说温病学说始终没有得到医学管理阶层的认可和重视,也没有取得官方的重要地位。9清代寒温论辩推动了温病学说的成熟,促进了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发展,在中医学术的发展,尤其是外感热病治疗史上有其积极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