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寒温论辩之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entv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同为我国中医外感热病学的理论体系。寒温争鸣始于金元,盛于明清,是中医发展史上一次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的学术大讨论。尤其在清代,随着温病学说的逐渐成熟,寒温争鸣所涉及的广度和深度是最广泛最深入的。本论文采用文献整理、归纳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认真阅读与分析研究,力求系统全面地探讨清代寒温论辩的历史面貌,总结出客观科学的结论。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清代寒温论辩主要有温疫与伤寒之间的论辩、温病与伤寒之间的论辩以及温病内部温疫与温病、新感与伏邪的论辩等。其阶段性的发展脉络大致为:清代早期的温疫学说针对伤寒学说的辨议;清代中期的温病学说,尤其是新感温病针对伤寒的论辩;清代晚期伤寒学说对温病学说的论辩与温病学派内部伏气温病理论的重新回归。2论辩所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头绪繁多,但究其本质,就在于:伤寒包不包括温病?伤寒法与方可不可以治疗温病?3温病学家和伤寒学派都在研究温病相关理论。所不同的是,温病学家认为他们在阐发仲景所未发;而伤寒医家则认为他们只是发挥仲景之本义而已。4“伤寒”与“温病”的概念在中医发展史上经历了一个此消彼长的历史更迭过程。有关伤寒与温病的关系之争,也是概念之争,是广义伤寒与狭义伤寒之争。伤寒与温病在概念消长更迭的同时已不再是原来的面貌,反映了对疾病认识不断深入,疾病分类不断细化基础上的医学进步。5在清代,有关温病和温疫是否是同一种病,认识上存在很大分歧,主要有三种观点:温病与温疫不同、温病与温疫同义、温病包括温疫。事实上,在细菌学产生之前,仅从临床表现来区分某个发热性疾病是否具有传染性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无论温热学派,还是温疫学派,他们论温热、论温疫,所涵盖的病种范围并没有严格的区别。到清代后期,这两个学派从两条独立发展的平行线逐渐出现了相互交叉的现象,这也是温病学说的重要整合与发展。但是,作为温病病因学上重大突破创新的“戾气”学说,没有在清代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这不得不说是温病发展史上的一个遗憾。6在清代,伏邪温病一直作为主流,直到叶桂《温热论》的诞生。叶氏学说开创了新感温病研究的一个高峰。之后,吴鞠通等继承叶氏理论,并把他的新感温热的理论应用到空前广泛的领域。但是,伏邪温病的理论并没有退出温病理论的舞台,在清代后期大有回归之势。7清代寒温论辩还表现在寒温融合的萌芽。这一外感热病领域的新现象,首先在伤寒学派内部发端,出现了寒温融合之作。寒温融合还表现在从清代中期始出现了一批不以“寒”或“温”来命名的外感热病著作。8在清代,温病学说蓬勃发展、影响巨大,已经在民间占有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清代政府医学分科始终沿袭旧制,以“伤寒”概括整个外感热病;在医学教育上,也始终按照传统的伤寒学派的观念教育学生。从这个层面上,可以说温病学说始终没有得到医学管理阶层的认可和重视,也没有取得官方的重要地位。9清代寒温论辩推动了温病学说的成熟,促进了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发展,在中医学术的发展,尤其是外感热病治疗史上有其积极的历史意义。
其他文献
杯芳烃(calixarenes)作为继冠醚,环糊精之后的第三代超分子主体,以其易修饰、空腔大小可调、对离子或分子客体均能识别等特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功能化杯芳烃在生命科学、分
本文以中国A股市场为背景,以2009~2010年沪深两市通过IPO募集股权资本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投资者参与程度、企业内在价值与IPO抑价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诸多影响因素中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晓燕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11期上撰文说,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是有适用边界的,并不是所有场合都适用,更不能泛化。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规则,只适用
介绍了铸造行业智能制造技术的现状以及我国智能制造标准体系。论述了铸造行业对智能制造技术的需求及相应的标准化的发展趋势,为铸造行业推进智能制造技术提供参考,使智能制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和东盟的经济联系日趋密切。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在经济、贸易、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往来越来越多,双方的经贸合作与发
当前我国企业办学数量极少,而且存在着办学动力不足、师资短缺、国家政策支持匮乏、法律地位与法人财产权模糊、企业经营性与教育公益性存在矛盾等诸多问题。为推动企业办学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45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的患者分为治疗组(n=250)及对照组(n=200),治疗组给予锻炼加电刺激加生物反馈等相应治疗,对照组单
目的探讨新型健康教育的实施内容,以及在骨科病房实施新型健康教育对患者服务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间我院骨科收治的152例患者,根据住院单双号将其分
目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逐步发展起来,那么,在施工招投标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的一些问题也逐步体现出来,只有对工程项目造价进行很好的控制,才会在获得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