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旅游客流的空间格局及其成因分析——以西安市为例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fenhao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客源市场研究对于客源地营销有重要意义。它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从旅游系统的定义出发,以旅游客源地为切入点,系统地研究城市客源地居民省际、省内以及市内旅游客流的空间格局特征。进而,从“内因”--旅游客源地居民(或游憩者)和“外因”--旅游目的地地理因素2个方面分析形成旅游客流空间格局的驱动因子。 文章以西安市为典型案例,对其辖区内常驻居民的旅游客流空间格局特征进行深入地实证研究,并得出如下结沦: (1)城市居民省际、省内、市内旅游客流空间格局特征根据出游率的区域差异特征,我们发现市民在期望出游目的地选择上有明显地“回归自然”情结和异域民族风情偏好,不同收入群体历史出游率的省际差异显著。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000-3000元者是西安城市客源市场高低频出游群体的“过渡带”。未来5年内,不同收入群体的目的地选择偏好基本相同。 在旅游流流向方面,具有较高历史出游率的省份基本上为临近省份和东部地区;然而,具有较高期望出游率的省份却大多分布于西南边疆地区和中部新型旅游目的地(比如:湖南)。省内具有较高历史出游率的则分布于临近地市,而期望出游率则有向偏远地市扩散的新趋势。市内具有较高历史出游率的为临潼、城六区、长安区。 (2)城市居民旅游客流空间格局的地理成因分析一旅游目的地资源赋存与市民历史出游率呈正相关,与期望出游率相关性较弱。旅游目的地距两安市的距离与市民历史出游率呈负相关,与期望出游率呈正相关。从不同收入群体来看,家庭人均月收入越高,则距离衰减规律与市民历史出游率的相关性越弱。 (3)城市居民旅游客流空间格局的个体心理感知成因分析将游憩者的游前感知评价、最近一次出游情况和游后的态度评价中指标与出游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包括月闲暇时间拥有量等15个指标与出游率显著相关。 最后,上述分析结论为笔者进一步构建旅游系统模型提供了实证依据。
其他文献
旅游扶贫过程中,如何保证社区居民的利益,使得社区居民能够分享旅游开发带来的种种好处同时规避旅游扶贫的风险,这是本文着力解决的问题。我国关于旅游扶贫中的社区参与研究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土壤环境状况不但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而且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然而,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土壤污染问题越
河口浅滩地处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的界面,在全球环境变化影响日益明显,流域人类活动强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对河口浅滩未来的演变趋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长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