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旨在研发中文版的职业人群健康素养量表,并将该量表工具应用于上海某区部分在职人员健康素养调查,探讨健康素养与健康相关行为的内在关联,为提升职业人群健康素养提供依据。对象与方法以上海某区城乡常住居民中的在职人员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文献研读和课题组成员讨论的基础上,初定条目;通过走访不同工作性质的在职人员实施认知访谈,修正条目,形成量表初稿。运用软件测算调查样本量,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区13个街镇逐级抽取居委、楼组和家庭,在调查对象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对抽样家庭中的所有在职人员实施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个体特征、健康素养、行为特征等信息。运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8.0软件对量表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估,运用LISREL8.7软件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和模型拟合。在量表开发评价的基础上,运用SPSS18.0软件对受测对象的健康素养和健康相关行为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认知访谈过程中,共走访38名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在职人员,其中绝大多数(31/38)对量表的有效性、可理解性和条目设置的逻辑性予以肯定。通过认知访谈,归纳受访者对量表条目的认知过程,据此对条目及备选答案进行修正,形成了由42个条目组成的量表初稿。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330份,有效应答率达99.57%。将所有调查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1162人)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探索量表结构,一组(1168人)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验证与模型拟合,分析显示:(1)职业人群健康素养量表由26个条目组成,分为7个维度,分别是信息评价利用能力、劳动福利利用能力、卫生服务利用能力、工作危害识别能力、工作危害防护能力、职业健康的维权意识和健康意识。(2)问卷的7个公因子,解释了55.762%的方差变异,KMO统计量为0.873;七因子模型的卡方值(χ2)较小,X2/df<5, RMSEA=0.058 (<0.08),其他拟合指标AGFI、NNFI、IFI、CFI均大于0.9, RMR=0.024 (<0.05),七因子模型拟合较好。(3)问卷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为 0.887,各维度的Cronbach’s α介于0.654-0.900之间,提示全量表与各维度的同质信度均较高;两次测量受测对象健康素养水平的内部相关系数ICC为0.938,各个条目的内部相关系数ICC介于0.779~0.956之间,均大于0.75,而且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量表具有很好的重测信度。选取完整应答健康素养相关条目的2315例研究对象进行健康素养与健康相关行为的关联分析发现,各项健康相关行为间的相关关系普遍存在,健康素养得分与吸烟、身体活动、BMI及饮食习惯具有相关关系,rs值分别为-0.118、0.110、-0.099和0.097,P值均小于0.001,即健康素养得分较高的人,更远离烟草侵害、身体活动更活跃、体质指数更趋于正常、饮食也更均衡,反之健康素养越低的人越容易采取消极的行为生活方式。以健康素养水平高低与否为因变量,引入研究对象的个体特征和行为特征因素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质分类、身体活动、饮食习惯、吸烟行为和对健康状况的认知对个体健康素养水平有影响。受教育程度越低,健康素养水平也可能越低;健康素养水平偏低者,常倾向于身体活动不活跃、饮食习惯不均衡及吸烟行为。结论本研究在量表开发评价和关联探索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开发的职业人群健康素养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区分能力也较好。(2)公共卫生视角下,健康素养与健康结局之间是否存在中间变量、以及健康素养与健康相关行为的关系还需进一步证实。(3)年龄相对偏大者、低受教育程度的人、以及生产操作或商业服务业人员应成为今后健康素养促进与干预的重点人群。(4)提高社会各系统提供的信息、资源和服务的可行性、准确性和可实施性,是未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