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小株繁殖大白菜MSAP分析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bgr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化是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sp.pekinensis(Lour)Olsson]抽薹开花过程的一个必须环节,植株必须经过一定的低温诱导,才能由营养生长转变为生殖生长,近而抽薹开花;大白菜有先期抽薹现象,即抽薹时间发生在其营养体还未充分长成之前,抽薹后因其失去了食用价值而导致经济效益大幅度降低。我们在生产实践中发现连续小株繁殖后会导致大白菜结球性降低,植株更易抽薹开花。试验以A161、A105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通过春化处理得到小株繁殖一次、连续小株繁殖二次、连续小株繁殖三次和大母根采种种子,比较种植后植株表型的特征差异;同时采用MSAP技术进行基因组甲基化分析,对差异性片段进行克隆和荧光定量qPCR分析。本试验初步分析了连续小株繁殖导致大白菜冬性减弱的分子机制,对大白菜良种繁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试验取得如下结论:1通过对大白菜A161和A105的大母株采种、小株繁殖一次、连续小株繁殖二次、连续小株繁殖三次的植株进行冬性调查,发现大白菜连续春化次数越多,结球性越差,植株中心柱长度也随之增加,更易抽薹开花,植株冬性也随之减弱。2通过对大白菜A161和A105的大母株采种、小株繁殖一次、连续小株繁殖二次、连续小株繁殖三次的基因组DNA进行MSAP甲基化分析,发现大白菜自交系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全甲基化水平与半甲基化水平变化趋势一致,都是随着连续春化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3利用32对引物对不同处理的A161和A105两个大白菜自交系基因组DNA进行甲基化多态性统计分析;甲基化多态性比率在1.8%~15.6%之间,平均甲基化多态性比率为6.4%;发现全甲基化条带多于半甲基化条带,同时32对引物之间甲基化多态性存在较大的差异。4根据基因组DNA甲基化变化模式,对不同处理的A161和A105两个大白菜自交系基因组DNA进行MSAP统计分析,共找到17条甲基化发生变化的差异条带,其中12条为去甲基化条带,5条为发生甲基化条带。5本试验通过对大白菜基因组DNA甲基化特异性条带的回收、克隆和测序分析,共确定4个甲基化发生变化的基因,分别为BraAL5、BraAPC1、BraEMP3和BraUBC26。6通过甲基化差异基因在不同处理中的表达分析,发现:BraAPC1、BraEMP3和BraUBC26三个基因,在小株繁殖一次中的表达量高于大母根采种的表达量,之后随着小株繁殖代数的增高表达量逐渐降低;BraAL5春化采种的表达量低于大母根采种,并且表达量随着连续小株繁殖代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7通过甲基化差异基因在春化不同时间后的表达分析,发现:BraAPC1、BraEMP3和Bra UBC26在春化一周后表达量升高。之后随着春化时间延长表达量降低;BraAL5春化后表达量降低,并且随着春化时间延长表达量降低,春化三周后表达量显著低于未春化处理。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