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训练干预踝关节僵硬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确定本体感觉训练在踝关节僵硬康复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利用数字随机表、盲法(单盲)等试验方法,将四川省骨科医院康复科收治的第一诊断为踝关节僵硬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本体感觉训练(关节灵活性练习,平衡功能训练,步态训练)配合传统关节粘连松解手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关节粘连松解手法,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部位)基本一致,治疗前AOFAS评分无差异性(试验组50.63±16.06、对照组53.57±11.69)。参照参照陈鸣的《中药熏洗在踝关节损伤后期的运用》文献中疗效评价标准,两组分别于治疗前、12周治疗结束时测量相应观测指标:位移距离差值、位移角度差值(自制本体感觉测试仪测试,专利号:ZL 2014 2 0088272.7),踝关节活动度,Barthel指数,VAS、AOFAS踝足关节评分表总分。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计量指标采用t-检验,观测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的分值变化,并对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本次临床研究共入组患者74例,研究中剔除、脱落4例,均未纳入试验结果分析。纳入试验组(简称T组)35例,对照组(简称C组)35例。1.T组可视状态与不可视状态下踝关节位移距离差值从治疗前的11.56±12.16改善为12周治疗后的7.20±10.11,C组从治疗前的11.90±6.98上改善为12周治疗后的10.06±6.78,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结束时组间差异有显著性;2.T组可视状态与不可视状态下踝关节位移角度差值从治疗前的3.21±±2.23改善为12周治疗后的1.87±2.42,C组从治疗前的3.60±2.41上改善为12周治疗后的3.23±2.33,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结束时组间差异有显著性;3.T组AOFAS评分从治疗前的50.63±16.06上升到12周治疗后的79.06±11.81,C组从治疗前的53.57±11.69上升到12周治疗后的71.54±12.47,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结束时组间差异有显著性;4.T组Barthel指数评分总分从治疗前的64.57±18.33上升到12周治疗后的86.57±11.68,C组Barthel评分总分从治疗前的63.43±17.48上升到12周治疗后的79.71±13.66,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结束时组间差异有显著性;5.T组VAS从治疗前的3.92±1.85改善为12周治疗后的1.35±1.05,C组从治疗前的4.16±1.52改善为12周治疗后的1.94±1.29,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结束时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6.T组踝关节背伸角度从治疗前的5.43±12.40上升为12周治疗后的12.43±10.10,C组从治疗前的6.57±8.73上升为12周治疗后的11.57±7.55;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结束时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T组踝关节跖屈角度从治疗前的31.00±11.56上升为12周治疗后的35.29±9.39,C组从治疗前的28.43±11.10上升为12周治疗后的33.14±8.23: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结束时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T组踝关节内翻角度从治疗前的11.00±7.75上升为12周治疗后的15.71±7.97,C组从治疗前的11.48±8.38上升为12周治疗后的14.85±7.72;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结束时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T组踝关节外翻角度从治疗前的5.37±5.62上升为12周治疗后的10.14±6.70,C组治疗前的5.57±5.91上升为12周治疗后的9.43±6.27;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结束时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体感觉训练结合传统关节粘连松解手法与单纯的传统关节粘连松解手法对于踝关节僵硬患者的功能康复均有疗效;2.本体感觉训练结合传统关节粘连松解手法治疗踝关节僵硬疗效优于传统关节粘连松解手法:3.本体感觉训练结合传统关节粘连松解手法,临床效果确切,安全有效。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并发症,操作持续易行,对于踝关节僵硬非手术治疗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及推广价值,为踝关节损伤或骨折术后踝关节僵硬患者但不愿意采取关节镜手术患者提供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