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评价理论视角看美国戏剧中三个推销员的性格刻画

来源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hxt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送冰的人来了》、《推销员之死》和《欲望号街车》这三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戏剧作品分别让尤金·奥尼尔、阿瑟·米勒以及田纳西·威廉斯誉满全球。巧合的是,它们几乎上演于同一历史时期。值得注意的是,这三部伟大作品都不约而同地将其主人公希基、威利和斯坦利的人物形象定为推销员。那么创作于同一时期的这三位推销员各自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性格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点呢?评价理论是由马丁提出的一套语言学分析模式,是建立在系统功能语法上对传统的三大元功能之一的人际功能在语篇语义层面上的扩充和拓展,旨在考察语言如何在交流过程中实现人际元功能。已有研究运用评价理论来解读文学作品,而这些研究反过来又推动了评价理论的发展,证明其在语篇分析中的生命力,但遗憾的是文本对象极少涉及戏剧作品。人物性格体现在人际关系中,利用评价理论的子系统能够详尽分析人物关系,从而揭示剧作家如何利用语言手段达到戏剧的美学效果。因此,采用评价理论从戏剧语言对话中来分析三个推销员的性格刻画不但有意义而且很必要。本文试图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的方式,从评价理论视角来探索《送冰的人来了》、《推销员之死》和《欲望号街车》这三部剧作中的推销员性格刻画。通过分析从三部戏剧所截取对话中评价资源及其分布特征,三位推销员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得以清晰展现。本文比较分析了三位有着同样推销员身份的主人公性格中的相同点与不同之处。本文一方面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赏析这三部戏剧,另一方面,本文证明了评价理论这一新近发展的理论,用于分析文学作品比如戏剧中的语篇特征时,具有一定的描述性和解释力。
其他文献
随着芯片价格和功耗的下降,10GbE产品更接近于大规模推广了.但是,也许要在两年或更久之后,广泛的部署才能开始满足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