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硒作为人类和动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在维持人类和动物免疫系统、预防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减轻重金属毒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多数小麦主产区缺硒。本研究于2016-2018年期间在山西省太谷县选择不同的试验点对不同粒色小麦进行硒强化试验研究,旨在阐明外源硒对不同粒色小麦产量、硒吸收累积转运以及品质变化的影响,为富硒彩粒小麦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研究得出下结论:(1)叶面喷施不同剂量的硒肥,可以显著提高紫粒、黑粒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淀粉及其结构、氨基酸以及营养元素等品质指标含量,而在籽粒产量、面筋及脂肪含量方面影响不显著。山农紫小麦(紫粒)、山农031244(黑粒)不仅本身含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硒强化效果优于山农129(红粒),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富硒小麦硒含量以0.150.30 mg·kg-1为宜,本研究建议在山西省太谷县缺硒地区紫粒、黑粒小麦实际生产中于开花期对其倒二叶进行一次叶面喷施硒肥,喷施量为1245 g·hm-2,红粒小麦喷施量为3468 g·hm-2。(2)不同硒肥施用方式下,202w17(紫粒)对硒的吸收和同化能力优于山农129(红粒)。土施硒肥可以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在硒转运吸收方面两种施肥方式均遵循“就近原则”,土施硒肥后小麦根系从土壤或肥料中大量吸收硒,多数残留于地下部分,少量向上运输到茎叶-颖壳-籽粒;叶面喷施时植株内硒向下运输的能力极其有限,更多转运至地上,促进了硒从茎叶-颖壳-籽粒的迁移。两种方式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植株和籽粒中的硒含量,而且能够促进Zn、Ca、Mg元素的吸收、氨基酸和花青素的产生,降低Cd、Pb元素的生物有效性。(3)不同施硒方式、用量配比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但对产量有一定的限制。当施硒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产量开始下降。同时施外源硒可显著提高籽粒硒含量,而籽粒对硒的利用率随施硒量的增加而下降。小麦全株硒含量大幅度上升,随生育期的推进呈现“V”字变化趋势,根部对硒的累积随着生育期的增加而逐渐増加,茎叶对硒的累积则是成先缓慢升高后迅速降低的“倒V”型曲线变化规律。对于硒的需求根、茎叶均表现出营养生长期大于生殖生长期。不论哪种配比方式均能够通过硒的代谢调节,促进小麦对Zn、Ca、Mg元素的吸收和氨基酸的产生,降低Cd、Pb、Cr、Cu和Mn元素的生物有效性。(4)综合考虑不同粒色小麦产量和品质含量对外源硒的响应,在实际生产中若要求产量与品质同步提升建议采取土施,但是硒中毒存在很狭窄的范围,施肥量要因地制宜;若要快速提高质量,则可采取叶面喷施,既可避免土壤环境污染,又提升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