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平面公益广告为研究对象,对其表达功能做了认知隐喻研究。通过对图像的互动意义及隐喻识解的分析,阐述了两者如何共同作用来实现平面公益广告的表达功能,使公益广告能更好地达到劝说效应、提高公共意识并影响人们的行为。同时,通过进一步分析图文关系,阐述了图像和文字在完善表达功能上的优劣势。
本研究以Lakoff& 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为理论框架,结合Kress& vanLeeuwen的视觉语法和McQuail的大众传媒理论,全面分析了平面公益广告的表达功能。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用图像的互动意义来实现表达功能和隐喻的识解来强化表达功能。具体而言,对图像的分析主要是依据视觉语法来分析平面公益广告如何通过视觉接触、社会距离、视角和情态来构建互动意义;对于隐喻识解过程,分析了隐喻如何触发了来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来完善平面公益广告的信息功能、联系功能、动员功能、持续功能及娱乐功能。通过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图像和文字在表达情感、态度、行为等概念时,具有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研究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发现。首先,图像能提供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比语言更擅长以间接的方式引起大众的焦虑、恐慌等情绪,使公益广告达到劝说效果。其次,由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图像表现方式的限制,语言在传达信息的同时,更能动员大众从自身做起,并影响其他人,也就达到了公益广告的最终目的。
通过对平面公益广告表达功能的认知隐喻研究,检验了相关理论对公益广告的解释力,证明了在广告语篇分析中的可操作性。通过对图文关系的对比分析,希望能丰富对平面公益广告的研究,提高人们阅读图像的能力,并对相关设计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