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英语源汉语一般外来词为特定研究对象,运用对比的方法,从外来词的词义、语音、内部形式以及文字等角度,分析了外来词的语言二重性,并对源语言英语和目标语言汉语两种不同语言系统对汉语外来词吸收过程制约和影响的一般规律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提出本文写作的缘起及研究目的,并对本文研究对象的范围作了说明。 第一部分结合外来词的概念,对本文的核心概念外来词语言二重性加以界定。 第二部分从外来词词义的角度,重点说明外来词语言二重性制约所造成的外来词词义与相应原词词义的不对等。文章认为,这种词义不对等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与相应英语原词词义相比汉语外来词词义义项数量或增加或减少,另一方面,在语言的历时发展过程中汉语外来词词义发生嬗变。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说明,汉语外来词词义虽然源于相应英语原词,但不是对原词词义的完全吸收。外来词语言二重性决定了,来源于英语词义系统的词在进入汉语后要受汉语词义系统的整合。 第三部分通过对外来词语音形式的描述,并结合外来词在汉语方言中的表现,分析外来词语言二重性对外来词语音形式选择的影响。在超音段音位上,外来词语言二重性的作用表现为外来词“声调”的增加,相应源语言词语“重音”的消失。在音段音位上,受外来词语言二重性制约,以“近音对应”和“改变音节”的综合运用为实现语音对应的主要手段。英、汉两种语言语言类型上的明显差异性决定了“近音对应”规则在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无奈的通融”。这种对应规则的粗线条和不严格性为汉语外来词各种不同吸收方式的创造提供了可能性。在此基础上,还分别通过吴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三种方言,从方言角度对汉语外来词的语言二重性在语音形式上的表现规律作了进一步探讨。 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上,侧重从外来词的内部形式的角度对外来词语言二重性进行分析。以外来词内部形式的有无为标准,划分出外来词零内部形式与外来词内部形式获得两个大类。根据内部形式获得方式的不同,又将外来词内部形式的获得进一步从附会型获得、羡余型获得、与保留型获得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文章认为,外来词内部形式的创造实质上就是外来词吸收方式的选择。每种方式在服务于外来词吸收的同时均存在自身的局限性,从而对英语源汉语外来词吸收的数量起到了限制作用。 第五部分在文字系统层面对外来词语言二重性的表现进行归纳。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在各自语言系统中书写形式与语音形式上对应关系的描述,对表音节的汉字在对应表音位的拼音文字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不对应性和随意性,“译人人殊”的现象以及汉字表义特性对汉语外来词吸收的干扰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概念、定位、理据、分类、词义以及读音等不同角度,特别对字母词的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通过直接“借形”方式产生的字母词属于英语源汉语外来词的一种特别类型。 最后,在结束语部分对外来词语言二重性在词义、语音、内部形式以及文字方面所表现的一般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归纳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