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和蒙古国共同占据着蒙古高原的主体部分,两地气候、草原的基本结构相近,因此从蒙古高原整体角度研究不同放牧制度和草场管理措施对土壤和植物群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其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放牧方式下土壤容重和硬度的比较结果为:定居>轮牧>游牧;土壤含水量和孔隙度的比较结果为:游牧>轮牧>定居。
2.土壤砂粒含量为:定居>轮牧>游牧,各粉粒含量游牧区的显著高于轮牧、定居放牧区,轮牧与定居放牧区间无显著差异,夏营盘的粘粒含量为:游牧>定居>轮牧,冬营盘的为:游牧>轮牧>定居。
3.游牧区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及全磷均有极显著高于轮牧、定居放牧区,轮牧区的显著高于定居放牧区;速效磷和速效钾游牧区显著高于轮牧、定居放牧区,除冬营盘0-10cm土层之外,其余土层中都轮牧区显著高于定居放牧区;PH值、全钾比较结果为:定居>轮牧>游牧;电导率为:游牧>轮牧>定居。
4.游牧区中克氏针茅的重要值(45.5)在群落结构组成上占优势地位;次之为羊草(25.5),多根葱重要值排在第三位(24.5);轮牧区中重要值排在前三位的植物分别是羊草(59.5)、多根葱(45.6)和小旋花(29.0),群落中还出现小画眉草、黄蒿等一年生退化指示植物,其中小画眉草的重要值在群落中排在第四位;定居放牧区重要值排在前三位的植物分别是乳白花黄芪、糙隐子草和咸独行菜,群落中还出现猪毛菜等一年生严重退化指示植物。
5.建群种和多年生杂草类高度、盖度、重要值、频度、表现率及重量比较结果为:游牧>轮牧>定居;一年生杂草类高度、频度及重量为:定居>游牧>轮牧,重要值和表现率为:定居>轮牧>游牧,而盖度为:轮牧>定居>游牧。
6.不同放牧方式区土壤理化性状与植物群落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为:土壤容重、硬度、砂粒含量、PH值及全钾与植物群落特征呈负相关性,土壤含水量、孔隙度、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电导率与植物群落特征呈正相关性。
7.不同放牧方式下草地退化程度为:定居放牧区最严重,轮牧区次之,游牧区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