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后,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占疾病总负担的20%。世界卫生组织已警戒各国,心理行为问题还将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增多,应该被重视。当前,绝大多数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群选择居家治疗,分散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随着精神病人数量的逐年攀升,患者的社会融入问题也成了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法与问卷调查法,对山西省L市精神病人群体的社会融入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发现,精神病人在经济层面面临着就业排斥严重、收入水平较低、生活水准不高等问题;在社会生活方面存在人际交往状况不佳和婚姻情况不佳的状况,相关的社会保障与支持也有缺乏;在政治维度,精神病人面临公民权利不足和政治影响力低的难题。在文化心理层面,精神病人群体有将他人的偏见内化为自我污名的现象,同时存在社会规范遵守方面的障碍。造成精神病人社会融入困难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体原因。精神病人由于长期用药,身体机能受损,健康水平很低,造成精神障碍患者参与社会劳动困难,在人际交往方面也难以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进而病人群体的生命质量被大幅降低。同时,精神障碍患者群体存在远离社会生活的心理倾向,更加大了精神病人融入社会的难度。第二,媒介原因。家庭和医疗机构是架设在精神病人与社会生活中间的桥梁,然而,他们在精神病人社会融入的进程中也发挥了负面作用。家属对精神病人的护理与监管工作不到位,造成病人的病情反复,进而影响到病人经济、政治等社会融入的方方面面;又因对疾病认知不足与社会融入意识缺乏,而未曾培养病人的社会交往技能,造成后者社会功能的退化。医疗机构对患者隔离式与“宠爱”型的医疗理念与治疗方式,也阻碍了住院精神病人的社会融入。专业机构与人员短缺和医疗资源“占用”的现状使得大量精神病人难以得到优质的医学救治,进而严重影响到自身的社会融入。第三、社会民众因素。民众对精神病人持恐惧心理、对“强制医疗”精神病人有强烈的排斥态度,以及将精神病人进行隔离的情感倾向是阻碍精神病人社会融入的社会因素。针对以上现状与原因,可以从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加强精神卫生教育、全面提升精神医疗服务、发展精神科多元办医格局、加强精神科人力资源建设、健全保障体系,以及积极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展开促进精神病人社会融入的政策规划。